人海关系的失衡
新时期山东海洋文学作品中叙写的另一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肆意从大海寻得资源,造成对大海生态的破坏,因而遭受大海的报复。代表性作品有张炜的《鱼的故事》和《怀念黑潭中的黑鱼》。
《鱼的故事》是由作品中的一个孩童“我”来讲述的。其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我”的梦境与现实的对应。在梦中,有一条小美人鱼来到“我”家,和“我”玩得很开心,但她临走时告诉“我”,她的亲戚朋友都让海上老大逮来了,她给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他们不能下海了。“我”将梦境告诉了母亲,母亲又转告了父亲,父亲讲给海上老大,但老大不以为然,继续出海。结果一场风暴突如其来,出海的人无一生还。《怀念黑潭中的黑鱼》的主体是由“我”转述的一个传说。在传说的开始,一个黑鱼水族在一对老年夫妇的住处安身,他们相处得极为友好。但后来,这对夫妇在金钱的诱惑下背信弃义、透露了水族的秘密,水族面临险境只好再次远迁。老年夫妇受到惩罚,不久就病死了。
显然,这两篇小说有很强的寓言性,其寓意所指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家所批判的是那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那种以严重破坏大自然、损害生态平衡为代价的工业发展和以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为代价的社会发展,其思想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这类创作主题的出现首先是作家以强烈的现实精神发现了我们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从80年代开始,当我们一面欣喜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得以改善;但一面不断听到森林大面积减少、动植物栖息地和多样性骤减,自然灾害频发的噩耗。这两种现象并不是如影随形的必然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本来是共荣共损、亦师亦友的共同体与协作体,但人类开山劈岭、围海造田,无节制的开采和捕猎,必会导致生态恶化,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这已经是我们朝朝夕夕耳闻目睹的最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任何一位关注现实发展与人类去向的作家都不会对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人类破坏自然、自然报复人类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成为新时期山东海洋文学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从作家主体的角度来看,这时期作家所奉行的自然哲学也使如上的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凸显。这方面最为卓著的就是张炜。张炜在《你的树》中说:“只有土地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性质,并且会一直左右我们。我们应该懂得从土地上寻找安慰,寻找智慧和灵感。”类似这样的表达在张炜的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评论界也公认张炜所尊奉的是大地哲学或自然哲学。这是一种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而产生的哲学。它从“自然”出发,以“自然”为第一性,认为生命、艺术等都源于自然;它以自然来观察社会、分析世界,认为自然决定了生命、艺术与艺术家的性质。在张炜的思想中,“自然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一切判断和行动的出发点。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他不吝任何笔墨从景物的描写、情节的设置、抒情的渲染等方面突出自然的母体性质,批判人对自然的滥用与破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另一重新型关系。这比起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所遭受的自然的虐杀,其苦难的色泽也许是更深更厚,更加需要人们不断地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自审的意识,不断扪心自问,才有可能与大自然建构和谐友好的关系,才有可能获得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
除以上的两篇作品之外,张炜的《海边的雪》、王润滋的《三个渔人》等也有人类因贪婪遭到自然报复的相关情节。
总之,新时期山东海洋文学作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呈现出的是复杂多元之态,既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异化,也表露着作家独特的生态意识与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