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的精神脉动

第三章 “硬汉”的精神脉动

当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版图的大块疆域被类型多样、程度深重的苦难所占据时,一方面,我们深切感受到人在诸多外力面前的渺小无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残忍,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幅令人肃然起敬、凛然一振的人物画卷,那就是以铮铮铁骨造就的“硬汉”形象。他们要么迎风抗浪,在与自然抗争中不输英雄本色;要么大义凛然,在生死关头挺身而战;要么矢志不移,为心中的理想、道德坚如磐石。就本质而言,所谓“硬汉”,其根本所指是人与外在环境相冲突之后的某种坚守,正如黑格尔所说:“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坚强。”[1]因此,“硬汉”具有在冲突中坚强不屈的个性,灌注着宁折不弯的强硬精神,享有着我们对崇高人性的至尊赞誉。

苦难固然会为“硬汉”的生长提供丰厚的土壤,但不一定必然促成“硬汉”的出现。因此,我们的观点——形形色色的“硬汉”形象占据了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的中心,最有力的依据不是以上的逻辑推理,而是对20世纪山东海洋作品内容的具体梳理。下面,我们不妨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考察山东作家的海洋作品,看看“硬汉”形象在各位作家笔下所占的比例。

杨振声的海洋创作主要是4篇小说——《报复》《抢亲》《抛锚》《荒岛上的故事》,其中3篇所塑造的中心人物都是敢于担当、敢于抗暴、吃软不吃硬的硬汉子。

峻青的海洋创作既有小说,又有散文,还有话剧。其小说几乎都是以塑造反抗外族侵略或黑暗统治的英雄为主旨,中短篇小说《海燕》《怒涛》《狼烟滚滚》莫不如此,其长篇小说《海啸》更是以群体英雄的形象彰显了革命事业的伟大。峻青的海洋散文大约有9篇,其中《记威海》《故乡杂忆》《海滨仲夏夜》等所描述的也是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个体与英雄人民。

杨朔的海洋创作结晶为9篇散文,其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并不能改变所写人物的本性,《蓬莱仙境》《黄海日出处》《海天苍苍》等都以战士、人民不畏艰险、拼命硬干的气概书写为胜。

曲波的海洋创作集中在长篇小说方面,《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表现的都是在困厄无助的生活与血火交加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草莽英雄与革命英雄形象,其硬汉精神自不待言。

姜树茂的海洋创作有短篇小说《捕鱼的人》、中篇小说《渔家》、长篇小说《渔岛怒潮》《渔港之春》《常乐岛》等,其中《渔港之春》《渔岛怒潮》以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几代铁血汉子。

张炜的海洋创作有小说与散文,其小说有10多篇,其中影响较大的《黑鲨洋》《海边的雪》《拉拉谷》《冬景》都着力刻画坚韧不拔、恪守自我的硬汉形象。

卢万成的海洋创作也兼及小说与散文,但以小说闻名,约有10篇(部)。中短篇《北海潮》《渔家傲》《蓝蓝的芝罘湾》《木罗鱼之火》《深海的蓝光》《白参》及长篇《男人的海》都以倔强自尊、凛然难犯的硬气男人为主人公。

李尚通海洋创作的成果是十多篇小说,《鱼眼》《海草房,红瓦屋》《海怪》《生命绳》都塑造了自尊自爱、决绝重义的海边汉子。

孙鸷翔海洋创作的收获是7篇中短篇小说,其中5篇都是以返城青年难以就业、爱情事业均面临困境为题材,塑造了不甘命运拨弄、主动挑战人生、充满“闹海猛子”精神的青年硬汉形象。

宗良煜以自己多年漂泊海上的水手经历为生活积淀,创作了一系列远洋小说,兼及长篇、中篇与短篇,塑造的人物也丰富多彩,但仍以傲骨立世、矢志不渝、敢于迎风激浪的斗士型人物为主,如《白海》《苏伊士之波》《驶过好望角》《与魔鬼同行》等中的主人公。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保守地说,“硬汉”形象占据了20世纪山东海洋文学70%的版图,成为凝聚山东海疆自然地理风貌、历史人文特征、海洋文学创作的文本存在与精神纲领,好比鲁迅所说,这是一条辫子,抓着它,山东海洋文学的全身都活泛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