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融合新闻学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阶段,在媒介融合的实践中,“融合新闻”应运而生。国内外的媒介融合的实践涉及传媒体制、传媒所有权、媒体运营与管理、媒介组织结构、新闻业务层面等各个方面。融合新闻主要是从新闻业务层面对媒介融合的问题展开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在媒介融合阶段,利用新技术进行的新闻信息采集、制作及新闻分发的实践。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融合新闻属于应用新闻学的范畴,是媒介融合的产物,也是媒介融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媒介融合率先在新闻传播业务层面的具体落实。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早期的研究中指出:西方学者对于“融合新闻”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记者个体与对媒介组织两个层面的观察,个体层面的研究以那些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超级记者”或“背包记者”为典型代表,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成为了新闻报道的“多面手”,“单兵”可以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视频的报道,为不同的媒体提供不同的新闻作品。媒介组织层面的研究主要通过媒介的重组、合作、合并等战略管理层面,对媒介资源的整合、传播效果的发挥、内容生产思维的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在融合新闻的推进中,各传媒机构对融合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推动了新闻传播教育机构要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出适应传媒生态变化的融媒体人才。早在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紧密结合新闻行业的变化,就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并设置了“融合新闻”方向,让学生针对融合新闻报道、编辑及生产等方面进行重点学习,致力培养新型传播人才。国内虽然没有专门开设融合新闻专业,但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把融合新闻学作为新闻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体现了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推进融媒体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融合新闻总是随着技术的推进,在不同的阶段对新闻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已经发生了变化。2019年12月13日,在南方周末“Green+绿色创变者大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讲述了《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对2027年记者的日常的想像,他们的工作状态可能是这样的:
早上8点,记者乘坐无人驾驶车前往办公室的路上,传感器发回了空气污染的警告,接着派出两架无人机到现场采样。半小时以后,算法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分析告诉记者,今天的热点话题是空气质量和儿童呼吸困难。
9点钟到办公室,记者用人机对话调出了历史空气数据,确认污染指数高于同期。无人机监测的样本结果也表明,今天确实是处于污染状态。10点,记者戴上增强现实眼镜,浏览上百个社交媒体上的现场图片及视频,发现新建工厂附近空气能见度较低,调用算法,分析机器人相机所拍照片。
11点,文本分析程序扫描政府公开文件、公函、公告、数据等,智能助手将与该工厂相关的违规操作、公开谴责、执照撤销等信息高亮显示。记者联系该工厂的公关公司,语音文本分析显示其接线代表的语气情感为“迟疑、紧张”,记者怀疑其隐藏详情。
智能助手用自然语言程序帮记者绘制了引起污染工厂老板的家族图谱,发现老板有一位远亲是负责监测环境的官员。于是记者将环境议题和政府管理进行了协同,报道主题变得更加重磅。[1]
这幅工作场景为我们展现出了全媒体报道的流程,在5G、大数据、无人机、传感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AR/MR)、全息投影、语音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在新闻生产中,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模式,也改变了新闻的呈现形态。随着以新华社媒体大脑为代表的智能生产平台的上线,场景中所描绘的新闻从业者工作的日常基本已实现,已成为当前智能化生产正在探索与实践的表征。2021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国内部在报道稿件量上,新媒体与通稿发稿量占比为2:1,从这个比例来看,新媒体技术的利用已成为新闻生产的必备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
因此,在融合新闻已成为全媒体时代主流的新闻形态的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应具备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新媒体的思维能力和融合新闻表达的能力。因此,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和新媒体思维,聚焦融合新闻的选题、策划及制作过程,针对不同的技术实现,对不同的融合新闻形态做了系统论述。在编写的过程中,用大量的案例对当前融合新闻的报道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新闻、短视频新闻、新媒体音频、数据新闻、动画新闻、VR新闻、H5新闻、移动直播、新闻游戏等进行了论述。旨在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的形式,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融合新闻各个形态的特征,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逐渐培养融合新闻的思维。本书的特色在于:
一、体现融媒背景下对新闻人才的全新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媒介的重组、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及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合力推动着新闻编辑业务产生重大变革。本书聚焦了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一是从传统的单一型记者向全能型记者转型。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技能素质提出了具体标准:既要会写会拍、还要会采会编,既要懂音频报道、还要会视频剪辑。用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数码照相机、一台摄像机和一部智能手机组成的“移动工作室”将同时满足多种媒体的采写报道要求。其二是从单纯的新闻信息报道者向知识生产者与管理者转型。本教材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海量信息资源选择、策划、整合和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素质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
二、树立大传播、全媒体理念
2017年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学科建设论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上任的年轻班子,提出了关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再定位”“跨学科联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可能路径”等命题,画出了“对内重构、打破专业壁垒;对外跨学科跨文化跨界”的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同时新闻用户对分析性新闻、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闻工作者在从事这些新闻报道时所需要的学养和阅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本教材在编写中加入了数据新闻、H5新闻与VR新闻,同时加入了智能新闻生产、新闻游戏等内容,体现了大传播、全媒体的理念。遵照“理论功底深、应用技能强、创新思维广”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
三、侧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合力培养
媒介融合的时代下,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应时而生,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加速了新闻的定义。媒介融合与传统的媒体传播相比,其传播速度更快,新闻信息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常常“新鲜出炉”的信息在几分钟之内,就能传输到各个设备上。因此,提升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编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旨在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创新思维,进行融合新闻生产,培养学生跨媒体的新闻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将引导学生制作出适合快节奏、多任务处理和移动用户的新闻报道;断定什么时候视觉效果有用且必要,知道如何捕获、选择和组织素材,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受众对报道的理解;把讲述故事的各种元素(文字、音频、动态的和静止的图像)组合到一起,向受众提供一种交互式的新闻体验。
本书利用大量的案例让读者了解融合新闻的基本原理,认识融合新闻的思维逻辑,掌握融合新闻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制作的全过程,希望读者阅读后能从案例中深刻体会到融合新闻时代新闻报道的变化,探寻融合新闻生产的规律,进一步指导具体的实践。在编写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敬请读者见谅。
《融合新闻学》编写组
2021年3月31日
【注释】
[1]国内VR虚火背后折射出的三大缺陷[EB/OL].腾讯网,(2016-03-28)[2021-07-15].http://news.gamedog.cn/a/20160329/166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