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移动直播如何讲好故事
目前,一个好的直播报道应该是对那些具有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客观、准确、全面的呈现。[14]除了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外,还要充分利用直播的优势,贴近用户、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目击体验。
(一)贴近性
贴近性指在直播过程中,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要贴近用户的喜好,根据用户的特点,接地气地进行报道,激发用户的观看欲望。直播是建立在特定关系和场景下的新闻报道,能实现新闻生产、传播、接收的同步进行。进入新闻现场后,主播要将用户喜好与专业判断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事件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随时随地向用户呈现直播报道,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要做好贴近性,直播者与用户之间要通过屏幕建立一种对话和交流,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从而卷入直播内容中。2016年7月,新京报在北京暴雨时,派记者前往北京丰台西路、房山拒马河、北京西客站地等积水情况进行了实时直播,有效减少了因突然发生灾难给人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准确、快速地做出反应,解决用户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是新闻移动直播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益阳洞庭湖下塞湖拆围收官战》的直播中,湖南日报采用多视角、多场景、多换位、多维度呈现矮围拆围现场,记者通过采访相关负责人、推土机司机、当地渔民、环保志愿者等,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展示了矮围的形成及拆除过程。叙事衔接紧凑,画面丰富立体,语言接地气,有传播力、引导力,充分体现了直播的贴近性原则。
(二)全方位
全方位指在直播过程中,要多点呈现新闻事实,多角度思考,注重用户全方位感受。2017年,人民网推出的《两会进行时》系列直播,是中国互联网史上重大报道里持续时间最久、参与单位最多的大型全景式视频直播节目,及时、权威、全面传播了两会信息。两会期间,《两会进行时》在58家党媒客户端、19家党媒PC端、5家电视台落地,有35家地方党媒向栏目投稿,总投稿量达到200余条,参与联动的媒体及渠道超过100家。在内容上《两会进行时》以全面视频化、重点移动化、优先直播化、融入科技化为报道方针,致力于打造一个媒体融合的展示平台,并形成报、台、网、端、微联动的传播矩阵,全方位实时报道两会,推动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各类平台资源,共建传播矩阵。
全方位要求直播前要做好新闻策划工作,利用直播优势,将具体直播场景与有趣的内容、丰富多彩的采访、权威的讲解、直播点评、互动活动结合起来,巧妙地融入新闻事件中去。
(三)沉浸性
沉浸性要求直播将用户带入新闻现场,通过实时的信息传递,包括视听元素的真实呈现与视角切换为用户提供接近新闻真实的体验。新闻移动直播作为用户与新闻事件连接的桥梁,强调的是打破新闻内容呈现与真实之间界限,使用户虽然不在现场,也同样能心临其境,感知现场,通过全方位的呈现,甚至能体会到超越用户本身在现场所带来的效果,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事件。
案例:受暴雨影响陕西汉中略阳五龙洞成孤岛 直升机急运物资
2018年7月14日至15日,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袭击,全县五个镇、办出现灾情,其中五龙洞镇基础设施损毁最为严重,水、电、路、讯全部中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岛”。由于暴雨不停,地理位置特殊,对五龙洞实施公路运输方式的救灾难以实现。略阳县政府、汉中市政府会商后决定租用直升机给五龙洞运送急需的药品、奶粉、食品、衣物、发电用的油料等,把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受灾群众的关切送到灾区,把灾区的消息及时带给外界。
7月15日,记者一行四人冒着暴雨和泥石流危险进入到略阳县境内,在报道灾情的同时一直关注着五龙洞镇被困的5 000余名群众和干部的消息和处境。在得知直升机救灾的决定后,记者经过了一个晚上的等待和准备后,终于在直升机起飞的一刻记录并通过当下最快的传播手段——手机直播的形式将这一重大消息进行了报道和传播。
这篇移动直播新闻作品是该起新闻事件中独家也是最快的新闻报道作品,直播过程中以及直播后被汉中市民以及全国的观众大量转发,抗洪救灾期间几乎占据了汉中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微信朋友圈。作品的关注度高、传播力强,社会影响巨大。作品在第一时间传达了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受灾地区群众的关切和牵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品充满正能量,给灾区抗洪救灾的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鼓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13-8 汉中略阳直升机急运物资直播回放
2018年,央视新闻对陕西略阳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后的救灾情况进行了直播,通过记者对直升机试飞的现场体验,对灾情、救灾措施、应急物资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报道,让用户沉浸在救援的过程中,满足用户对救灾情况的关切与好奇心理。直播过程中,通过镜头的移动如平移、倾斜、仰拍、切换视角等方式,让用户跟随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在新闻现场中。
随着慢直播的兴起,新闻移动直播已超越了以往新闻报道的空间范围,以往的新闻报道是记者或者编辑选择报道角度,将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最有新闻价值的一面体现出来。而慢直播的兴起,让用户在观看直播过程中,进入心理的沉浸感,如新华社的慢直播《千山风光 灵动如画》《秦岭大熊猫的日常有多萌》、人民网的《云赏樱》等,用户在观看直播过程中,能够达到释放生活压力、情绪共享的效果。这种沉浸感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新闻直播,在慢节奏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用户更多的会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通过用户之间共同观看、互动,实现精神上的陪伴,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屏幕建构起的高度拟真化环境,弥补了用户因时间距离不能到达现场的遗憾,满足了用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理,增加了移动新闻直播对用户的吸引力。
(四)互动性
互动性指新闻移动直播过程中,记者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新闻直播既要满足用户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又要让用户进入互动性的体验,实现自我消遣的娱乐功能。英国学者威廉·史蒂芬森也认为大众传播在信息传播之外,还具备自我消遣的游戏功能,能够带给大众愉悦。新闻移动直播深受用户喜爱的原因更多的在于观看直播过程中与记者或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这种互动增加了观看过程中的趣味体验。首先,用户更愿意与同时观看直播的用户互动,就像找到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样,用户乐于将自我感想,疑问通过公开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央视直播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过程中,用户通过在观看过程中集体监督医院建设情况,集体为工具车打气加油。这种互动方式已经跨越了直播内容本身,直播的内容仅仅是用户之间连接的纽带,用户通过沉浸在直播环境中的互动参与,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获得一种快感。新闻移动直播的互动性主要是基于内容本身的互动性,主要通过弹幕、互动评论、点赞、留言的方式进行。具体表现为:
弹幕:弹幕指的是直接显现在视频画面之上的评论,有滚动、停留等多种特效方式。
互动评论:互动评论在移动直播中运用较多。与弹幕稍有不同的是,弹幕的评论有时间或数量的限制,隔段时间可能会清理,而直播的互动评论是即时有效的。
评论栏:相比于前两者,评论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互动方式,在移动直播视频的下方设有评论栏,用户可以在此留言或发表观点。评论栏与直播内容相互独立,不会干扰用户对内容的关注,评论也没有没有时间限制。
点赞:点赞是运用爱心、点赞、愤怒等表情符号表达观看者态度的一种互动方式,直播完成后通常会有数量统计。它是一种非常简易且快捷的表达态度的方式,但其表达的内容通常比较模糊。
今后,随着5G技术的应用普及,“5G+VR直播”、智能眼镜、AI的应用,
移动直播也将能够成长为一种更为常态化的新闻信息报道方式,再次缩减新闻现场与用户之间的空间距离,在临场感、互动体验上将更进一步。
思考题
1.5G对新闻移动直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2.新闻移动直播的特点是什么?
3.新闻移动直播是如何讲故事的?
4.什么是慢直播?慢直播的特点是什么?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1-02-03[2021-07-15].http: //www.cac.gov.cn/2021-02/03/c_ 1613923423079314.htm.
[2]钱军.移动、无线现场直播[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1(15):53-55.
[3]颜占领.移动直播在中国[J].东南传播,2006(12):4-6.
[4]钱军.移动、无线现场直播[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1(15):53-55.
[5]王磊.让直播动起来[J].中国广播,2006(9):22-23+48.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周晓鹏.移动直播时代,媒体如何才能弯道超车?[J].传媒评论,2016(8):31-34.
[9]全昌连.现场实时视频直播:《新京报》两会报道的媒体融合实践[J].中国记者,2016(4):58-59.
[10]慢直播:指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
[11]云监工:来源于央视新闻直播武汉开建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网友们虽然不能到现场出力,但纷纷通过直播镜头去“监督”医院的建设进度,称为“云监工”。
[12]黄佳念,刘书田.当“直播”涌入新闻业——移动新闻直播在新闻场景中的应用分析[EB/OL].人民网,2017-01-09[2021-07-15].http: //media.people.com.cn/n1/2017/0109/ c409688- 29009851.html.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1-02-03[2021-07-15].http: //www.cac.gov.cn/2021-02/03/c_ 1613923423079314.htm.
[14]周晓鹏.移动直播时代,媒体如何才能弯道超车?[J].传媒评论,2016(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