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形式多样化

四、叙事形式多样化

短视频新闻作为后起之秀,在融媒叙事上做了诸多革新,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叙事形式,过去视频类新闻的叙事形式通常是单调的,使用的技术手段也是单一的。着眼于当下我国短视频新闻领域,其叙事形式丰富多样,创意十足。除了利用技术对常见的新闻报道类型进行革新之外,还将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运用到了新闻报道之中。短视频新闻叙事形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的元素在新闻报道中的融合运用。过去的视频新闻报道的元素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了以字幕和画面为主的视觉元素和以同期声及口播为主的听觉元素。短视频新闻的报道元素更加丰富。2018年人民日报社出的系列短视频新闻作品《中国一分钟》(图7-4),跳脱出了过去的宏大叙事视角,从“一分钟”这个小角度切入,将碎片化的各种画面剪辑汇聚在一起凸显主题,同时配合字幕、画面、音乐等元素,去掉了播音员配音等传统元素,打通了线上与线下,使得硬新闻实现了软着陆,与用户达成了情感共振,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作品。

同年,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短视频新闻作品《鼓岭!鼓岭!》,将沙画、电视资料画面、现场回访、音乐等众多元素融合在一起,最后又以原声沙画收尾,契合作品“乡愁”这一切入视角,同时又传递出新闻主题,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文情怀,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了其传播力,与过去的时政类新闻报道区别开来,独具风格与吸引力。

二是多样化的体裁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尽管短视频新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实现了多样化体裁在这一报道形式中的运用。包括了微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2018年第5个国家扶贫日,津云客户端发布了短视频新闻纪录片作品《臊子书记》,作品创新的采用纪录片形式,制作团队深入主人公宋鹏扶贫地——大寨村,通过长达半个月的蹲点采访,利用GoPro、无人机等摄像设备对宋鹏的扶贫故事进行了真实记录。后期制作时采用了MG动画以及3D技术等,全方位地展示了“互联网+扶贫”的成果。整个作品真实又有趣,新闻主题在这一形式中得以增强。

图7-4 中国一分钟·跬步致远》

作品《上桥,今天和溜索说再见》以微电影的形式描述了2018年9月四川凉山州溜索改桥工程全面建设的情况。通过片子主人公——对坪镇一个在金沙江畔生活的乡村教师邹金萍最后一次走溜索过江的故事,讲述了以前溜索、渡船等出行不便和她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情感真挚细腻,并由此刻画出了一座桥的建设牵动着她生活和心理的转变。主人公讲故事的形式结合社交媒体流行的表达方式,用户共情的同时也将“溜索改桥”工程的价值进行了传递。整个报道兼具新闻性与故事性,传播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