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直播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移动新闻直播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移动新闻直播是移动卫星传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国内移动直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于卫星直播传输,移动直播车阶段;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实时传输的网络移动直播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一)移动直播起源及广泛应用(1996年—2009年)

移动直播的理念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96年,日本NHK电视台带着专业团队利用了飞机航拍技术和卫星电视直播对三峡实地考察情况进行了连续三天的直播,这场直播被业界评价为:是世界上首次长距离、水上移动式电视卫星直播。[3]早期的新闻现场直播智能依靠临时架设微波或有线线路进行,操作的便捷性上存在缺陷。2001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移动新闻直播研究,2001年初,3com公司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在倡导简易无线网同时,推出了3 com 11-Mbps Wireless LAN Access Point 6000产品和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有学者在《直播、无线现场直播》一文中指出了网络新闻直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传统的网络直播需要通过有线上网的方式进行,受限于直播场地和各种通讯条件的差异,对环境和网络配置的要求高,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直播多为固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进行。在直播的过程中还会因网线的松动而影响直播的顺利进行。[4]在此基础上,从技术的可及性上对11 Mbps Wireless LAN Access Point于新闻直播上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而受限于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直到2005年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升,国内才出现了以视频直播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社区,如9158,随后的YY语音、六房间等网络视频直播平台。这些平台凭借即时的个人呈现与用户的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网络视频直播的兴起及互动性推动了新闻直播的发展,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新疆电视台联合推出了《直播新疆》节目,每天20分钟持续进行了一个月的直播,展现新疆的风土人情,这种方式在海内外获得好评。随后,中央电视台继续推出了《海峡两岸行》大型直播节目,彰显出了移动直播的优势,相对于以往的人文地理视频内容,直播的信息量更大。2006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穿越青藏高原》特别节目中,对直播进行了实验性尝试,在列车上实时动态地将音频呈现给用户,移动直播的概念被首次运用到直播中。[5]自此,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广播台纷纷加大对移动卫星直播系统的投入,探索新闻直播实践,对重大活动或体育赛事进行直播。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采用移动直播方式,对奥运会进行了全景式直播;厦门广电集团从2003年开始就对马拉松活动进行全程电视直播。

2008年中央电视台联合各省级电视台及其他有直播能力的机构成立了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旨在充分调动直播资源,对重大主题事件、突发性事件实行常态化全国电视直播。2009年,直播成为各大媒体角逐报道的焦点,并正式进军两会报道,中央电视台利用“动车组”的新型直播方式,以视听结合的方式第一时间将两会现场的情况呈现给观众,促使电视由以往“实况转播”向“现场直播”的转变。直播中采用同步切换、同步播出的方式对两会盛况进行了全程记录,采用持续性报道对两会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不断将信息准确及时地推送给受众。新闻真实生动,现场感和参与感强。两会直播还体现了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在直播过程中采用网上留言或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提问或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实现了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的同步互动,参与感和仪式感更强。自此,直播已经成为新闻节目的常态,并日益发挥其作用。形式的多样化、操作的人性化、接收的便捷化成为移动直播联动、互动的走向。这一时期的直播多采用卫星、微波、光纤电缆的方式对直播信号进行传输,由于系统复杂庞大,在直播过程中需要多人、多组共同协作,相互协调才能完成直播。加上各种不同的直播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卫星直播技术的费用较为昂贵,使用不灵活,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建筑物的遮挡,会出现直播盲点,加上直播信号传输具有延迟性,不能大范围、快速移动;微波传输技术会受到距离的限制,每次使用需要架设调试设备,费用昂贵,不能大面积覆盖;光纤光缆因有线接入,不能大范围移动,无光纤光缆接入的地方铺设工程量大、耗时、铺设费用较高。

(二)网络移动直播初探(2010年—2013年)

2010年酷6网首开网络移动直播先河,利用视频直播方式对上海通用汽车发布进行直播,将网络直播的互动优势发挥出来。2010年5月,腾讯与CNTV合作,在线直播世界杯,采用“视频+微博+实时数据”结合的“全直播”模式,营造了世界杯的现场感,为用户带来全方位、实时的动态体验。这一时期,随着3G网络的兴起,通信界力求通过3G新闻移动直播系统的设计,能够真正实现新闻的移动直播。3G技术在新闻直播中的应用是对传统直播方式的补充,记者可以单独完成新闻的采访与报道。因直播费用较低、设备轻便、还可大范围的移动,又能效缓解传统直播中因交通、供电问题、地形因素等影响直播的现状。3G技术在新闻直播中的应用主要在民生新闻、突发事件中应用广泛,能第一时间将现场资料进行传输。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电视台利用3G传输方式进行直播和报道。尽管当时3G直播的要受到网络带宽的限制,图像质量会在传输过程中受损,加上现场若使用手机的人较多,接收信息时会出现定格、花屏的情况,稳定性较差,但并不影响3G直播的即时性优势发挥。

在3G网络时代,移动新闻直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即网络图文直播,同样在2010年的世界杯期间,依托于网速的提升,各大门户网站利用现场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将受众“带入现场”。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随着用户的增多,微博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因其实开放的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实时分享信息,对新闻信息的即时分享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面对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信息的发布者不再是专业化的媒体人,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快速地将新闻信息发布出去。在两会期间,一些媒体人开通微博,利用微博实时进行两会图文直播,多维度呈现两会情况。3G网络为网络图文直播提供了便利,直播者只需要一部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就能将自己所见的新闻信息记录下来,并配之以文字实时发布。网络图文直播在微博的推动下,成为这一阶段新媒体直播的重要形式。

(三)移动直播的推广(2014年至今)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移动网络直播开始走向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直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也满足了新闻直播对于时效性的要求,真正意义上将移动直播的优越性发挥出来。推动直播普及的技术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移动直播真正实现的前提。4G网络结合即摄即传技术,能实现高清影像的实时传输,促使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从直播效果来看,相较于3G网络而言,4G网络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画质在传输过程中受损程度小、清晰度高,用户在观看时无卡顿和延迟情况,受到新闻业界和用户的一致好评。媒体机构通过4G移动直播对重大体育赛事、重大主题活动、突发性事件、民生等新闻进行全程直播,在提高新闻及时性的同时,提高了媒体的工作效率。二是依托流媒体技术,视频传输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移动直播的广泛使用,移动终端的视频传输主要依托移动流媒体技术,采用实时流式传输,对直播视频实时编码、实时传输,大大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三是多种技术促进直播内容的多元化。5G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无人机的使用渗透到新闻生产中,给用户带来全新的直播体验,使直播报道内容更为多元化、立体式、多角度地展现。大数据根据挖掘用户的兴趣爱好、特征,精准定位用户画像,提升了直播的针对性和传播效果;随着虚拟现实技术(VR、AR、MR)的应用,让用户全方位沉浸其中,增加了直播的临场感、参与感;4K或8K的使用,提升了直播的质量,让直播的体验性更强;无人机直播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可移动直播的全程覆盖,让移动直播的更及时,视频采集更全面、更广阔。2019年,5G+VR全景直播被首次运用在两会报道中,用户可以通过360度影像身临其境地体验两会现场的方方面面,让直播从展现二维内容到多维内容转变。如图13-3直播作品《VR视角全景云端游珠峰》,利用5G+4K+VR全景视频对2020珠峰高程测量进行直播,是迄今为止国内海拔最高的VR直播。

案例:爱奇艺携手新华社5G+4K+VR全景直播 零距离见证2020珠峰高程测量

2020年5月14日,爱奇艺奇遇VR联合新华社打造的“VR视角全景云端游珠峰”视频正式上线。作为新华社客户端珠峰直播指定VR合作伙伴,爱奇艺奇遇VR以5G+4K+VR全景视频对2020珠峰高程测量进行直播,突破了以往的信息传输方式,为用户实时呈现在海拔5 300米珠峰大本营、5 800米过渡营地和6 500米前进营地的高寒环境下,测绘人员如何“丈量”珠峰,使用户能“身临其境”见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海拔最高的VR直播。

图13-3 《VR视角全景云端游珠峰》

——资料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这一时期的直播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4年—2015年,主要表现为4G移动网络直播的初步探索与电信直播系统的搭建;第二阶段是2016年至今,直播渗透到各行各业,新闻生产进入移动直播全覆盖阶段,具体表现为:

1.移动端直播准备阶段(2014年—2015年)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移动直播技术壁垒突破和移动直播用户培养阶段,为全方位移动直播奠定了基础。移动互联网逐渐面向普通用户,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使用人数增多,为移动直播奠定了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新闻生产的渗透与影响,移动新闻直播的理念与工作流程都发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方便携带性让电信运营商和媒体看到移动视频直播的市场潜力,相较于以往的直播而言,移动直播摒弃了电缆的束缚,通过移动信号能将实况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呈现在用户面前,使用户同步置身新闻现场,通过形象的声音和画面,声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的经过、现场氛围、现场细节,具有身临其境的感染效应。因此,在洞察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电信运营商与媒体机构纷纷走向合作,尝试通过移动4G网络进行新闻直播。如成都电视台利用4G网络对民生新闻、综艺等节目进行直播,大大提高了媒体的工作效率。电信运营商与媒体合作,旨在打破制约直播的技术瓶颈,在移动视频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信号传输方案的解决、保障措施建构等方面进行着研究和实践。2015年,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制约移动直播的技术瓶颈得以攻克。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纷纷进入“两微一端”探索阶段,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随着算法推荐的广泛运用,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推荐他们喜欢看的内容,节约了用户的搜索成本,培养了用户利用移动端看新闻的习惯。就网络直播而言,当时在PC端直播网站培养了大量直播用户的基础上,国内的移动端视频直播平台相继出现,以映客、花椒、YY直播、虎牙等平台为典型代表,通过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秀场直播让用户从PC端转移到了移动端。2015年在世界杯报道中,央视体育派出记者采用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记录世界杯情况,意味着传统电视直播开始进入移动时代。2015年9月,部分平台高清直播了70周年抗战胜利阅兵仪式。由于移动直播门槛的大幅度降低,直播的内容大范围拓展,主要由室内转到了室外,内容更丰富多元,为移动新闻直播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新闻客户端的下载量激增,用户增多。因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用户的新闻获取习惯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用户习惯并乐于在移动端收看新闻及新闻直播。

2.移动直播全方位进入常态化(2016年至今)

2016年,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及移动网络覆盖在国内基本普及,尤其是随着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展“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公共区域无线Wi-Fi迅速普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带动家庭无线网络使用,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较2015年6月增长了8.6个百分点。目前,Wi-Fi无线网络已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网络环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机上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不断被激发。[6]移动直播渗透到各行各业,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排行前十的应用之一。

4G网络及Wi-Fi的普及直接降低了流量门槛,让主播们更愿意在各种场景下直播。技术的优化升级降低了视频内容的生产成本和用户消费的成本,给文字、语音、短视频、到现在的直播视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如图13-4所示,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达3.4亿,网络直播行业异军突起,并基本保持稳步发展。移动直播作为网络直播的移动端表现形式,在新闻报道中更具有优势。在直播用户和网络新闻用户都上升时,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媒体,基于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和直播这种表现形式的优越性,都看到了移动直播给新闻行业带来的价值。

图13-4 2016年—2020年网络直播用户规模[7]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移动直播呈爆炸式增长,随着网络直播用户的增加,移动直播已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直播强化了移动终端在媒体中的应用。[8]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相比,移动直播新闻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都看到了移动直播给新闻行业带来的价值和机遇,媒体对移动直播越来越重视。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纷纷将直播作为产品标配,纷纷抢占新闻直播赛道。2016年春运期间,新华社是国内首家将移动直播纳入新闻生产环节的媒体机构,大胆创新了国内新闻生产方式。2016年2月,新华社社长蔡名照首次提出“现场新闻”概念,即“运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样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地、全方位地、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旨在通过移动网络、直播技术,实现对新闻现场的全面覆盖。央视率先进军移动新闻直播,推出了移动直播APP“央视新闻+”,并且进行了“2016两会”“江西暴雨”等上百场直播。2016年两会期间,新京报与腾讯新闻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及流媒体技术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直播。实时视频直播融合了视听元素,声形并茂地对两会进行了全新的表达,通过真实、生动的即时传播,营造出的现场感更为直观、立体。[9]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民生的舆论热点事件发酵,促使移动直播更进一步进入普通人的视野。2016年4月,北京某酒店女网友遭陌生男子强行拖拽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事件新闻媒体发布会上,法制晚报记者进行了现场移动直播,使直播的新闻传播功能显现出来。2016年5月,腾讯新闻率先在其移动客户端中推出了“直播”,标志着新闻客户端进入移动直播时代。此后,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华社等移动客户端纷纷开启了自己的新闻直播通道。从直播在主流媒体页面中所占篇幅或摆放位置都可以看到媒体机构对于直播的重视。如央视新闻把直播放在页面顶端,仅次于“要闻”的位置;腾讯新闻专门开设了“直播”栏目。除了媒体平台外,如表13-1所示,企业平台如腾讯、网易、直播平台都利用视频直播,传递新闻资讯,并在新闻生产的生态中逐渐发挥作用。

表13-1 2016年各类平台在新闻领域开展的部分直播活动

2017年,VR全景直播进入公众视野,如央视春晚首次进行了VR全景直播;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VR全景直播,引起了广泛关注。

案例:“天舟一号”发射任务VR全景直播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飞行任务。这是我国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首次实用性亮相,将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重要技术基础。为了能让受众更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首单“太空快递”的运送过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CCTV-1《中国相册》栏目联手央视网,对此次发射进行近距离VR直播,并开创了三个“首次”:首次航天领域VR直播、首次最近距离全程直播火箭发射、首次在VR直播中引入专业讲解员。

图13-5 天舟一号VR直播回放

此次全景VR直播创造了史上最近距离(100米)全程直播火箭发射的记录。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屏幕直面火箭发射一瞬间颇为震撼的视觉冲击,还能在火箭吊装、转运等环节获得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电视、PC端和移动社交媒体的多屏互动模式,无缝覆盖直播前后72小时,实现良好的传播效应。

——资料来源:中国记协网

两会期间,光明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蓝网等国内主流媒体纷纷上线直播平台,使用移动直播。央视新闻推出《两会云镜头》《陪你一起看流星雨》《铁骑回家路》《中国此时此刻》《特殊机位看阅兵》《港珠澳大桥》等长时间跨区域的大型新媒体直播节目,配合新媒体两会特别报道以组合拳形式推出。腾讯新闻完成了总时长超过100小时的《两会进行时》直播报道。2017年3月15日,该报道的总浏览量突破1.38亿人次,将新闻媒体移动直播推向了新的高峰。光明网打造的多信道直播云台“钢铁侠”引发无数人围观,“钢铁侠”的图片也刷屏社交网络,引发了业界和新闻用户的广泛关注。技术的进步促使直播开始在新闻媒体领域快速渗透,移动直播成为媒体报道的新方式。

资料补充:光明网“钢铁侠”亮相两会 多信道直播云台引发关注

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首次应用于2017全国两会报道,该设备在人民大会堂一经亮相,就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是光明网最新打造的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该云台集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于一体,现场只需一名记者即可快速实现视频、全景、VR等内容的同步直播与录制,通过设备后台的云控制台、云存储及流媒体服务系统,记者还可以一键同步实现PC端、新闻客户端及H5页面等跨平台视频内容的分发与适配,让多种媒体产品在同一平台快速生产聚合。

“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可以同时为16家平台提供高达3K画幅、4M码流的视频和VR信号,观众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即可通过手机裸眼观看高清VR直播。同时,通过光明网独有的多平台云适配技术,网友使用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也可方便快捷地观看、分享、参与VR直播互动。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我国移动新闻直播行业发展迅速,除重大活动、体育赛事直播为主外,各类民生新闻也迈入直播行列,直播的平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移动直播成为新闻客户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甚至有些媒体上线了以直播内容为主的客户端。如央视推出了以移动直播为主要内容的客户端“央视新闻+”,打造24小时全时性、多角度的直播平台,与PC端的“央视新闻移动网”,共同组成移动直播矩阵。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直播”平台,与新浪微博合作,维持直播内容的持续发布。通过移动直播的布局,主流媒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图13-6 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宣传片

2019年,在5G商用牌照发放后,使移动直播拥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支撑,移动直播迅速成为人们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方式。2019年2月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VR频道,VR直播成为时政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2019年两会直播首次使用4K+5G超高清直播,5G+VR全景直播,用最新的拍摄和传输方式进行新媒体移动直播,更好地体验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

直到2020年,使用直播的用户已达6.16亿,占网民的62.4%。其中,体育直播用户规模为2.13亿,占网民整体的23.5%,直播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这一年,在“新冠”疫情报道与决战脱贫攻坚的双重背景下“5G+直播”的场景呈现让视频直播的充分发挥出了能力。一方面,疫情期间媒体利用5G采用多角度场景、多形态内容、随时随地在线的直播方式,使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抗击疫情的最新动态,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取“慢直播”[10]方式报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引发社会各界“云监工”[11]热潮,相关直播参与人数超千万。另一方面,移动直播跨越了单纯直播呈现的方式,新闻直播进入“直播+”生态。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网络直播提供了“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数字经济新模式,各个媒体平台联合电商平台、企业进行直播系列活动,在助力脱贫攻坚上做出了相应贡献。

移动视频直播的发展,则开启了一个“全民新闻生产”的局面,移动直播在本质上改变了人与世界的链接方式,人们通过屏幕能实时了解新闻事件,参与实时互动。随着5G、VR等技术越来越渗透到新闻生产中,其将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并能提升媒体直播报道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