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的定义

第一节 融合新闻的定义

“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实践最早起源21世纪初,美国的论坛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这两家公司都以自己所拥有的并且同在一个地区的报社、电视台和网站作基础,构造了不同类型的“融合新闻”的平台,并取得引人瞩的成果。[2]2000年美国综合媒介集团投资4 000万美元,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坦帕新闻中心”,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以及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还有集团网站TMO.com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目的是让他们彼此间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虽然这几家媒体各自拥有独立的办公区域、人员及新闻生产运作机制,但在新闻中心的大楼里设置了统一的新闻指挥平台,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能高效及时地调动各媒体资源,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在坦帕新闻中心,各个媒介平台每天都会召集编辑、记者参加编前会,专门为融合新闻报道做准备和策划,每一次策划都有其他平台的编辑、记者参加其中,他们相互之间交换意见,协调不同媒介平台的兴趣点,持续不断地寻找和探寻媒介之间可以做融合报道的机会。[3]坦帕新闻中心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为融合新闻实践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从整合媒介资源、发挥各自所长、节约成本和发挥传播效果的角度上看,融合新闻是媒介集团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补充资料:

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实践过程中推出了一批新闻作品,可追溯到2007年8月1日,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上有着40年历史的35州际公路大桥突然倒塌,13人遇难,144人受伤。明星论坛报业集团网站上推出了《8月的13秒——35州际公路大桥的倒塌》。这一报道中,融合了短视频、音频新闻、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大桥倒塌的瞬间全方位呈现在公众面前。具体表现为:通过开场模拟桥梁倒塌过程的短视频还原突发事件的核心要素;现场救护的音响声临其境的还原现场;大桥倒塌现场及救援者和受难者的图片进行动态直播;辅助大量文字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让整个事件完整、生动、有人情味的展现出来,体现出了突发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与人文关怀。

“融合新闻”的定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段根据具体新闻实践有不同的界定。西方的学者从“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给“融合新闻”下了定义:

美国的学者达里尔·莫恩(Daryl Moen)把“融合新闻”称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 Journalism),认为融合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来,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活动。[4]强调新闻报道过程中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特点,统一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操作,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报道,根据各自媒体受众特点进行新闻内容生产、加工,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新闻产品。

美国“背包记者”先驱人物、学者简·史蒂文斯(Jane Stevens)给“融合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融合新闻即文本、照片、视频段落、音响、图表和互动性的集合体,它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不同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且不重复。……媒体在制作融合新闻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的两大特征提供背景并保持传播的延续性,以便于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这是从融合新闻的表现形式及非线性叙事特点出发作的界定。

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拉里·普里瑟(Larry Pryor)指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以一周7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

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普里瑟提出“过程说”,他将融合新闻作为一个过程,即“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5]

2003年,洛里·戴默(Lori Demo)等美国学者在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的论文中,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

1.交互推广,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

2.克隆,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

3.合竞,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主要指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走向合作、相互促进、共享资源,如报纸工作者参与电视新闻进行解释和补充;报纸和电视台共享新闻线索。作者认为,虽然他们之间有合作,但媒体之间依然有所保留,相互戒备,各媒体记者不愿意透露那些具有独家价值的新闻信息。

4.内容分享,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

5.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表现为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6]

这五种模式都是基于媒介之间的合作方式为分类标准的,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可见,“融合新闻”的产生基于媒介间的合作与互动。[7]这表明媒体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谋发展。

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2003年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提出的。他指出,在美国存在五种类型的“融合新闻”,分别是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的融合。总体说来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大型的传媒集团可以利用自身拥有多种媒介的优势,实现内容的共享,不同的媒介可以把自己采集到的独家信息卖给有需要的媒体。

有关“融合新闻”的概念,国内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发表的成果中提出:[8]“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在美国被称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 Journalism),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9]

徐晓敏在《中华新闻报》中提出:融合新闻又称为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他指出融合新闻的特点包括:

(1)新闻业务整合化。融合新闻突破传统媒体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接受特点进行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受众。

(2)新闻载体数字化。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终端呈现数字化特点,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退出各种数字移动终端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所以,媒介融合的结果,就是除了报纸、广播和电视外,电脑、手机、iPad等数字载体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受信息。

(3)视觉传达多样化。融合新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集于一体,视觉传达上将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读者可以随意检索信息,采取看、听、视等多种方式的接收,视觉传达方式更加的人性化和便捷化。[10]

有学者认为:融合新闻,是指多种新闻媒体活动的整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多渠道的传播。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形态,不再是传统报纸单一文本的新闻,而是融合了不同媒介文本、展示在多个媒介上的融合新闻。”[11]

从以上关于“融合新闻”的概念可以看出,融合新闻的起源就是复杂的,其概念在表述上有一点不同,这表明了关于“融合新闻”的实践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媒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融合新闻的概念可从广义上和狭义上进行理解:

广义的融合新闻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的融合新闻采集、制作、分发的全过程。狭义的融合新闻:指基于新兴媒介平台或技术整合,制作而成的融合多种媒介元素的新闻形态。这些媒介元素包括我们熟悉的文字、声音、图像、也包括互动方式。

基于融合新闻概念的思考,蔡雯教授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全媒体生态实际上就是融合新闻生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融合思维的总体指导下,推动新闻实践创新。“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12]因此,在理解融合新闻的定义和范围时,不能仅仅单纯地从融合新闻表现元素的多媒融合来看,更应该从融合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出发,全面的理解融合新闻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