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的传播特点

二、移动直播的传播特点

移动直播作为打通新闻现场与用户连接的重要方式,在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可操作性、用户的临场感和传受双方的交互性等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具体有以下的特点。

(一)时效性更强

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移动直播能更及时有效的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电视新闻的直播对设备的要求高,往往一场直播需要直播车实时到现场,在现场采集素材后,通过后台编辑后发布,再通过卫星或光缆传输出去。用户所看到的电视直播本身都具有延时性,与移动直播相比,即时性较弱。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和移动互联网的升级,移动直播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新闻工作者只要拿起手机赶往现场就能进行,操作简单,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对新闻现场实时的记录与播放。从新闻的时效性来看,移动直播有天然的优势,只要有网络信号的地方,新闻记者就能与用户实时互动,手拿直播设备,以第一人称视角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进行全方位呈现,这种时效性是任何一种新闻形式所不能匹及的,真正做到了新闻现场报道的零时差和同步传播,缩短了用户与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时间障碍。因此,移动直播往往应用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如2018年浙江新闻客户端进行的《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直播,记者前往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救援现场,女主播密切关注救援动向,独家拍摄到一些现场画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第一时间了解该事件最新动向的需求,是国内对这一事件报道最及时和最全面的。

(二)“在场”感更强

移动直播的真实呈现满足了用户现场体验的强烈愿望。直播过程中往往跟随新闻记者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去感知新闻现场的情况,用户虽然没有在现场,也能跟随屏幕上呈现的内容体验新闻现场,新闻“在场”的仪式感更强。在直播期间呈现的画面是不会经过任何的后期包装、修饰和过滤,代入感强,能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真正让用户身临其境的感知新闻现场。2019年3月新华社对江苏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事件进行了事件最新进展全程直播(图13-2),3月21日18:20,记者使用手机拍摄和实时传输,完成单人、长时段独家视频直播报道。18:55时记者极其危险地在完全暴露在燃烧污染环境下完成直播,拍摄到了爆炸发生后,现场还在燃烧的画面。将现场情境、现场氛围及爆炸后现场的细节呈现给用户,在第一个直播视频中,记者并没有过多的现场解说,采用现场同期声与画面结合呈现的方式,让用户感同身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图13-2 《江苏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 救援已展开》

(三)用户参与度高

移动新闻直播的互动性借助传统直播和社交媒体的“基因”形成的,专业化的制作团队通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及时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用户可以根据新闻事件进行自由表达,如上传新闻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参与评论等,互动性充分体现了用户的自主性。这种互动性体现了融合新闻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其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互动过程的多感官化,满足用户需求。通常在移动直播的过程中,用户常用的互动形式有弹幕、短评、参与话题讨论三种,另外也借助表情、图片甚至视频等媒介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第二,用户在互动的过程中是新闻事件的选择者和见证者。在进行新闻直播过程中,通过点赞、打赏等功能,将新闻事件观看选择权交给用户,同时通过即时互动,作为主人公或表演者参与其中,容易引起共鸣,强化参与感。

(四)内容更丰富多元

传统的新闻直播因耗时大,制作成本高,仅仅是重大事件发生时才能调动媒体的直播资源进行直播,往往以时政新闻或重大主题新闻事件为主,对突发性事件或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直播很少。而恰恰是突发性事件和民生资讯更能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需求。移动直播因其操作便捷、制作成本低,内容除了传统直播的范围外,平常较多的内容是以突发性事件或民生新闻为主,更具有人情味。比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就通过直播“春运日常”,来更细致地关注春运背后的故事。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浙江一小时·急救|记者跟拍直升机到山区接病人》,以一小时架起生命空中通道的新闻叙事,让网民零距离感受了浙江医疗事业的发展水平。作品直播全网点击量68万,15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纷纷点赞浙江医疗事业的发展,正能量评论过百条。这场直播作为《浙江一小时》栏目的开头炮而一炮而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传播了正能量,取得了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