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层面的媒介融合

二、业务层面的媒介融合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融合,各类传播媒介在行为、目标等业务实践层面的交叉愈加频繁,这使得媒介业务也逐步走向融合。媒介融合带来了传统观念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采集与制作的路程,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即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筹划、资源共享、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的受众。这种崭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是对传统新闻采编流程的整合与重构,它将使新闻业务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新闻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新闻采集和编辑加工更重视新闻信息资源的增值活动,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优化配置,实现新闻信息的整合传播。新闻报道方式由单线性的平面化方式转变为非线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62]具体而言,媒介业务融合可细分为以下三方面。[63]

(一)业务形态融合

主要表现为融合新闻生产的变革,分属于不同形态的内容生产,依托数字技术形成跨平台和跨媒体的使用,利用数字化终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内容媒介产品。其承载着媒介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多媒体形态,从而使信息内容的叙事形式实现融合。媒介融合基本趋势是内容的多媒体化,是对单一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64]媒体融合可以使媒体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数字化使各种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这给媒体产品的整合带来了便利。各个媒体的内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经过高科技的媒体,使产品得到加工、重组和翻新,再投入市场。市场中的产品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以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65]如人民日报社探索融合报道的新形态,尝试全息技术、H5、互动新闻、动图、音视频直播、无人机新闻采制、VR新闻等全新报道方式,适应用户阅听场景的新转换,适应移动传播社交化、个性化、视频化的新趋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设立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在大数据新闻、新闻可视化方面进行融合新闻尝试。

(二)业务技能融合

业务形态的融合要求传媒从业者所掌握的技能也趋于多方位甚至全方位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记者很长一段时间被冠以“无冕之王”的荣誉,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认识往往是收集、撰写、编辑新闻,最终将新闻作品呈现在报纸、广播或电视上,因此,传统记者注重的是“采、写、编”的训练。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的运用下,新闻智能生产体系已建立,对新闻从业者业务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的数字化生产对采编人才的要求更高,除了掌握图、文、视频等媒体产品的采编技能,还要求新闻记者掌握多媒体平台采编技术,特别是对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熟练运用。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例,为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CNN要求电视记者全部转型为全媒体记者,除了负责策划、拍摄、发布、连线等日常业务之外,还要能够适应全媒体采编流程,为所有平台供稿,同时掌握数字化新闻采编技能、跨平台编辑与信息发布技能、信息检索与数据分析技能等。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新闻记者能够胜任移动直播、社交媒体发布运营等新媒体业务,熟练使用SPSS、Flash等软件,完成数据分析、模拟场景制作等工作。而这恰恰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构成了挑战,成了很多新闻记者转型途中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66]

(三)业务经营融合

除业务形态与从业者业务技能的融合外,经营上的融合同样是媒介业务融合的重要内容。根据瑞奇·戈登(Rich Cordon)的阐释,所谓战术融合,通常指不同所有权下的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在具体内容和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通力合作。业务经营方面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一要拓展媒介的盈利方式。媒介融合形成了跨平台、多媒体业务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格局,媒介的企业要转变盈利模式,在传统广告业务收入之外,还应该探索其他的盈利模式。如广播电视媒体通过探索O2O到T2O的电视内容生产模式,通过将产品作为节目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联合天猫国际等电商平台,实现即看即买的模式,这就拓展了电视节目的盈利范围。二要注重媒介的运营。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媒介的运营主要依赖信息提供者掌控信息传播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信息的载体,向受众进行单方向的传播,而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提供者占据主动地位。然而,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一般公众在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从而形成了以受众需求为基础的双向传播模式。在这一传播模式的作用下,信息的接收者还会对信息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扩散性传播,从而使媒介平台的价值呈现几何级的增长。因而,为了更好地应对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媒介企业应当以受众需求为中心,辅之以信息提供商和媒介方,从而实现新技术条件下媒介经营模式的转型和运营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