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定义
在有关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不同的学者就有自己的研究视角,有的学者聚焦媒介融合的原生动力,从技术融合的角度展开研究;有的学者关注媒介融合宏观环境变化,从媒介组织的结构调整进行研究;也有的学者关注媒介融合形态变化,从具体融合新闻业务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对媒介融合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因此,厘清媒介融合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具体地理解媒介融合。
(一)对“媒介”的理解
有关“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将其翻译为“媒体融合”或“媒介融合”,这两个概念是不等同的。“媒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各种中介)。在传播学研究中那个“媒介”,主要指的是传播的内容或物质载体。包括人的体态语言、服饰、语言烽火、信号灯、书籍、报刊、电视、传真机等实物媒介,组织传播媒介,信号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媒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新闻媒体,通常指大众传播媒介的集合体。
“媒介”一词更侧重于中介性的表述,侧重于渠道、载体或介质的综合表现。而“媒体”一词侧重于组织机构融合。“媒体融合”,仅指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的融合。“媒介融合”则范围更广,可指现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的媒介都融合在一起。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一词较多地用于大众媒介,媒体、传媒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而在移动传播、非大众传播的比例和问题日益上升的当今,媒介一词也可被更多地使用。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媒体融合”的外延不如“媒介融合”宽泛,媒体是包含在媒介之中的。
(二)对“融合”的理解
对“融合”(convergence)一词的界定对指向范围的理解十分重要。“融合”主要指相合在一起,从字面意思上来讲,不同的事物要合在一起,首先要不排斥,能够彼此吸纳、包容或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力量。“融合”一词与传媒产生关联,从实践层面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澳大利亚教授史蒂芬·奎恩在其编写的《融合新闻导论》(Convergent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中提道:如果你向100个人询问“融合”的定义,你会得到100个不同的答案。[4]有些人将融合视为各个独立媒体之间的合作,有的人认为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不同媒体之间自由工作。2002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举办的定义融合的会议上,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媒介文化环境和实践上去阐释媒介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定义,在会议上很难形成统一。
澳大利亚教授史蒂芬·奎恩在《融合新闻业:多媒体报道的基础》(Convergent Journalism: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一书中归纳出几种关于“融合”的主要定义。
定义一:“从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融合是一个过程,媒体公司打破传统媒体形式和规格,发送更丰富的新闻和信息服务,以此呼应消费者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的形式。融合就是对由技术和信息经济带来的媒体环境变革的回应。”(克里·诺里拉普,国际报业研究联盟出版总监)
定义二:“(融合是)利用基础材料——对我们而言大多数就是新闻和现有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服务消费者”(Ari Valjakka,芬兰图尔库报集团总编)
定义三:“(融合是)一种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方式,通过最适合的媒体叙事以将新闻工作做得更好。”(Ulrik Haagerup,丹麦Nordjyske报编辑)
定义四:“只有当所有事物走向数码化,信息源变得寻常可见时,融合才在技术化和能用以描述方面有意义。我想集中讨论的是构建多媒体的新闻和信息组织,这样我的定义就是一个通过运行多平台来服务公众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市场份额的公司”(Gil Thelen,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论坛报》出版商)
定义五:“融合就是使用报纸媒体资源在其他媒体上培育产品,在其他的媒体上使用报纸讲述的故事。这并不代表声音的消失,融合最好地利用了报纸,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公众,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尽可能传给更多的人,使信息为人们所用:一个故事不止服务一个目的。”(Keith Wheeler, Orlando Sentinel广播和在线新闻部门的总编辑)
定义六:“新闻业中的融合因所处情况的不同而意味不同……与以往的媒体编辑部不同,融合通常就其日益增长的合作和协作而言。”(Mark Deuz,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5]
可以将以上从不同视角定义融合的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定义“融合”,即在技术的推动下,整合媒体资源,通过多媒体组织的合作和协作,利用多渠道、多平台尽可能多的为公众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因此,媒介融合的概念中,“媒介”是名词,“融合”是动词,“媒介融合”应该指的是一种过程状态。[6]融合,意味着至少有两个媒介进行融合。融合的层面,从媒介功能层面一直扩展到管理、制作、播出,再到媒介技术、媒介政策、媒介经济等。[7]
(三)“媒介融合”定义
1978年尼葛洛庞帝在《媒体实验室:在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未来》一书中最早描绘“媒介融合”的远景,他认为“媒介融合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和互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从传播形态融合的视角出发,1983年,他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用以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从本质上讲,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是两种或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8]通过技术融合产生的新媒介功能是大于原先各个分散部分的综合。他为我们理解媒介融合提供了较为精辟的论述,指出媒体在提供服务时,媒体之间要打破壁垒和边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逐渐成为基于新媒体技术,大众传播媒体改变原有的传播结构、传播形态、运行模式的重要特征。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在赴美访学时,将“媒介融合”的概念介绍到国内,并发表了多篇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她引用了美国新闻学会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定义: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她认为媒介融合不只是简单的“集中媒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9]2009年,蔡雯教授在其研究成果中,将国内外关于“媒介融合”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系统地对媒介融合的概念作了界定:“媒介融合是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此后,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对于其概念和内涵,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广义上来看,媒介融合描述的是媒介形态演化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是所有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融合,不仅包括的是媒介功能、传播手段、媒介所有权、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融合,还包括媒介产业管制、政策、立法、媒介组织内部文化的变革。从狭义上来看,媒介融合描绘的近十多年来,传媒产业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行集中处理,衍生出的不同形态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渠道和终端传播给各类受众的信息生产实践。罗杰·菲得勒在《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指出,媒介形态的变化原则来源于三个概念:共同演进、汇聚和复杂性。媒介融合的趋势包含了这三种特征,各媒介之间相互渗透、包容、转化和整合,形成了一种共生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因此,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是一个过程,通过媒体之间相互连接、打通、融通、整合,达到媒介之间相互补偿、相互包容、彼此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