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主体个体化

一、叙事主体个体化

在过去的新闻报道叙事中,为了更加真实全面地展现新闻事件,常常使用多元化的叙事主体参与讲述,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采编,成为整个新闻报道的客观叙事主体。为了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与升华主题等,新闻当事人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充当增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主体、目击者等则充当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主体。编辑统筹把握整个新闻报道是全知的叙事主体各个叙事主体在新闻报道中交叉出现对新闻内容进行综合的呈现与讲述。短视频时代,用户注意力不易聚焦,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多元化的叙事主体不能吸引用户。此外,短视频时长的限制也不适合进行多元化的叙事主体,一般而言,短视频新闻通常都是从某一个单一角度进行切入,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将新闻事件中最为精华、核心的部分运用视听语言展现出来,并将新闻内容交代清楚。其叙事主体是单一的,通常由新闻当事人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或者由编辑(主持人)对内容进行整体统筹之后直接展开,没有过去的新闻口播等内容,短视频新闻中也很少有两个及以上的叙事主体。过去新闻报道中的叙事主体被文字所取代,新闻的主题直接在标题文案中呈现,同期声、解说以及一些补充性质的内容用字幕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地获取信息。新媒体时代,用户更加关注“人”,从而通过对“人”的考量去推究到背后的主题,所以个体化的叙事主体能够拉近跟用户的距离,符合用户对“人”的关注的情感需求。

2018年1月26日18时18分,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中心“第一时间APP”发布了一条1分34秒的短视频新闻《生死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肺复苏》,整个短视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医生张红雨为叙事主体,报道了2018年1月19日,重症冠心病患者在前往手术室的途中心脏骤停,医生张红雨跟着病床一路小跑,一路为患者做心肺复苏,在不懈坚持与努力下,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十多天后康复出院。

报道发出之后,当天播放量突破30余万次,视频被央视等转载,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看哭了”,该新闻对于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宣传救死扶伤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新闻叙事主体的个体化能够以“小”见“大”,以新闻当事人的视角进行叙事更是能够增加用户的代入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也体现了在当前新媒体媒介生态下,“以人为本”“以人为媒”的传播新规律,增强了新闻内容的传播力与易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