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层面的媒介融合
从本质上讲,媒介融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某种新传播技术,新传播技术具有多种技术特点又有其独特性。[67]早期的媒介融合将新技术(信息网络)看作已有的媒介体系的延伸,利用新技术来拓展媒介传播渠道。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的实践经历了渠道延伸、新媒体内容独立运作、数字化和全媒体平台这四个阶段。[68]技术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渠道的融合和终端的融合两个方面。
(一)媒介渠道融合
媒介渠道的融合,指基于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将不同媒介类型、不同形态信息内容的传输渠道由单一性、差异化走向融合与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共通的,兼容性的传播平台。媒介渠道的融合以“三网融合”为典型代表。早期的媒介融合,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打通“渠道”是关键,报业进入互联网后,渠道与内容经营分离,渠道掌握在电信运营商及网络巨头手里,在此背景下,强调“渠道为王”。以腾讯·大楚网为例,由腾讯公司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于2008年合资创办,其通过网民电脑桌面的QQ客户端,以区域IP定位的方式,为当地网民的强大渠道。再如澎湃新闻打破固有的封闭新闻生产渠道,澎湃新闻采编团队不再是唯一的内容生产者,邀请用户参与,将客户端定义为信息和内容交流的平台,实现新闻互动双向流动,成为优质内容为核心,信息源多元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字节跳动通过聚合型渠道的打通,形成坐拥今日头条、抖音短视频、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APP,覆盖图文、短视频、长视频的产品矩阵;技术上,经过6年优化,成为国内优秀智能推荐算法平台。
(二)接收终端融合
媒介终端的融合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这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消费者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呈现出多种功能融于一体的特征,并“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具体的终端类型,如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持多媒体终端等。如人民日报社已经形成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核心的“两微一端”移动传播矩阵。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在发布新闻的同时,可以和用户进行实时高频率互动,让广大用户增强参与感,更能增加用户黏性。微信公众号的每天不定时推送,让用户感觉新闻就发生在身边一般,提高兴趣。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加大技术支撑,把握个性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实现一流的用户体验,打造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深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流门户、权威观点引擎、聚合信息平台。
当前,媒介融合的生态主体更为多元,消解了传媒行业之间、传媒与其他行业之间、内容和技术之间的边界,各大媒体秉成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目标,转变传统媒体的话语形态随着5G商用步伐的加快,各级媒体将再次迎来技术革命的发展潮,在智慧媒体、智慧广电、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实现突破。媒介融合的实践还在继续,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实践在深度和广度上会更进一步,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这一变化。
思考题
1.结合当前,谈谈你对媒介融合的理解。
2.媒介融合对新闻内容生产的影响。
3.媒介融合产生的动因是什么?
【注释】
[1]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9(6):23-25.
[2]NAOMI SARGANT.Media convergence[J].RSA Journal, 1993, 141(5444).
[3]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9(6):23-25.
[4]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5-6.
[5]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
[6]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9):51-56.
[7]付晓光.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体融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6.
[8]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9(6):23-25.
[9]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9):74-76.
[10]王晓路.发挥优势 取长补短——谈新闻媒介的融合倾向[J].新闻与写作,1999(1):33-34.
[11]王晓路.发挥优势 取长补短——谈新闻媒介的融合倾向[J].新闻与写作,1999(1):33-34.
[12]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9(6):23-25.
[13]李春雨.地方台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生存策略选择[J].新闻传播,2003(2):10-13.
[14]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130-133.
[15]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J].新闻界,2006(1):14-16.
[16]吴海民.报业危局——中国媒体面临大变局——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J].今传媒,2005(12):21-39.
[17]张勤耘.媒介的融合与品牌延伸[J].新闻前哨,2002(7):6-7.
[18]张勤耘.媒介的融合与品牌延伸[J].新闻前哨,2002(7):6-7.
[19]胡明川.网络媒介促进跨媒介合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33-134.
[20]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2009(2):55-57.
[2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OL].
[22]陈力丹,付玉辉.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J].当代传播,2007(1):4-8.
[23]陈力丹,付玉辉.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J].当代传播,2007(1):4-8.
[24]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07(1):5-10.
[25]匡文波,王丹黎.新媒介融合:从零和走向共赢[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8):115-117.
[2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2009中国新网民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OL].
[2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9]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30]蔡雯.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报业转型——从西方著名报纸的变革谈起[J].新闻传播,2007(11):8-10.
[31]林英泽.报网互动初探[J].新闻战线,2007(7):55-57.
[32]强月新,吴志龙.转型·创新·调整·融合——2006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C]//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28.
[33]强月新,吴志龙.转型·创新·调整·融合——2006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C]//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28.
[34]谭天,赵静雯,苏慧.迈向大媒介时代——2012年度我国媒介融合评述[J].传媒,2013(1):28-31.
[35]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J].新闻传播,2007(2):14-17.
[36]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广告,2007(6):160-162.
[37]谭天,赵静雯,苏慧.迈向大媒介时代——2012年度我国媒介融合评述[J].传媒,2013(1):28-31.
[3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39]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4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4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4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4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4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45]肖叶飞,刘祥平.传媒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效应[J].现代传播,2014(1):68-71.
[46]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1):51-53.
[47]WINSECK D.The quest for information highways and media convergence in Canada[J].Info, 1999, 1(6).
[48]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J].当代传播,2007(3):1.
[49]喻国明,戴元初.数字时代的媒介融合——美国电视的竞争策略管见[J].电视研究,2007(3):71-73.
[5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OL].
[51]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J].当代传播,2007(3):1.
[5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53]肖芃,肖赞军.新型传媒集团全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芒果超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1):135-141.
[54]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9.
[55]WINSECK D.The quest for information highways and media convergence in Canada[J].Info, 1999, 1(6).
[56]张雪静.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政策规制——基于其他国家的媒介融合政策探讨对我国的启示[N/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308/c192370-20725930.html.
[57]郑晓华.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5.
[58]刘婧一.媒介融合的动力分析[J].东南传播,2007(8):84-86.
[59]李程.浅议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0(11):70-73.
[60]李程.浅议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0(11):70-73.
[61]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1):73-75.
[62]张丽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J].新闻实践,2008(1):28-29.
[63]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1):73-75.
[64]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J].中国记者,2007(2):87-88.
[65]王金会.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业的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07(2):38-41.
[66]童晓霞.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的转型[J],视听纵横,2017(1):22-24.
[67]王金会.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业的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07(2):38-41.
[68]人民网.国内外媒介融合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综述及人民网客户端发展策略分析.http: //media.people.com.cn/n1/2017/0112/c409701-2901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