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的局限
(一)时效性差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是否有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不懈追求。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但是VR新闻由于制作程序复杂,不仅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现场进行拍摄、采访、取景,还要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计算机的后期处理和制作,整个新闻制作周期较长,很难实现及时性报道。例如对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VR新闻《守夜巴黎》5天才完成制作并发布。财经新闻的 VR 新闻作品《乡村幼儿园》的完成用了1个多月,《得梅因纪事报》的Harvest of Change拍摄制作共耗费3个月。虽然VR技术在不断发展,计算机后期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快,但当前的VR技术水平还难以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二)报道选题局限
新闻报道的选题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最先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是一个新闻成功的保障。一般的新闻选题可涵盖民生、财经、文体、时政、体育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VR新闻由于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对于突发类新闻、动态新闻等难以进行报道,此外,一些新闻事实现场过于血腥、暴力,也不适合用VR全方位展示。
现有的VR选题大都集中在体育赛事、演唱会直播、景观风光、战争等方面,例如纽约时报的VR新闻《流离失所》《守夜巴黎》都把目光对准了战争下人们的生活。我国的VR新闻大都集中在大型事件,例如在2016年,人民网、新华网、财经日报、光明网各大媒体都对“两会”进行了VR新闻的报道,选题同质化较严重。
(三)制作和观看成本高
VR的制作需要硬件支撑,从目前的VR市场来看,VR 设备大致可分为三类:眼镜、头盔和集成机(一体机)[11]。其中,头盔、眼镜均要与电脑相连,并且需要一台配置足够高的电脑来运行,以美国Oculus Rift公司为例,运行2016年3月推出的Oculus Rift所需的推荐PC配置:英特尔酷睿i5-4590处理器、AMD R9 290式或Nvidia GTX 970的独立显卡、8GB RAM、一个HDMI接口、一个USB 2.0与三个 USB 3.0接口,系统至少为Windows 7[12]。高昂的设备、较长的制作周期,使得很多媒体望而却步。以甘内特旗下《得梅因纪事报》推出的《丰收的变化》报道为例,该VR新闻从前期取景、中期报道到后期制作并发布完成,整体费用高达5万美元。
除了高昂的制作成本,较高的观看成本也使得大部分用户难以选择VR新闻。例如,Oculus Rift VR成本至少1 6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5万元),HTC Vive成本大约7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 600元),索尼PS的VR成本约91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000元)[13]。因此,无论是媒体还是用户,VR新闻高昂的成本使得VR新闻难以大规模制作和生产。VR新闻从2016年开始兴起,发展时间较短,对于VR新闻的盈利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因此VR新闻在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主流的报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