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报道进程划分
(一)线性叙事策略
尽管媒体工作者对于线性叙事并不陌生,但是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图文报道中的线性叙事策略也有一些新的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一些新的叙事方式的运用上。
1.按时间顺序叙事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法,图文报道也不例外。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新闻内容,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时间段内新闻主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发展变化,不易出错,同时准确地交代整个报道的全貌。融合新闻中的图文报道在叙事时采用时间顺序叙事时做出了一些改变,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用户能够直接在阅读过程中任意进入报道中的任意时刻进行深度阅读浏览,也无形中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
2018年12月29日,闪电新闻客户端发布了一则报道《跨越40年,2019的车开过来了》,该作品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利用手绘街景地图为底衬,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乘上时间列车,讲述了40年时间里的重大变革。作品虽然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但在其中用户通过手指触动屏幕画面,开始跟随时间跑动,过程中呈现了人物与交通出行关系的变化,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历史变革,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添加了40余个用户有强烈共鸣的历史符号,对改革开放40年间人物与时代有高度共鸣的每一个点、每一个时间段都进行了特色鲜明、赋有时代印记典型的场景化还原,同时利用动漫这一艺术化表现手段,将再现的内容场景呈现给用户。整个报道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在高速发展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取得的历史成就,提升了用户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间的成就的多维度的认知、理解,并进一步引发了用户的共鸣。该报道充分体现了融合背景下图文报道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融合性和互动性。
2.按逻辑顺序叙事
按逻辑顺序叙事的报道通常是媒体从业者在遵循了新闻真实性以及客观性的前提下,将整个新闻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出来。通常使用的逻辑顺序有六种,包括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应用。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将新闻真实性与故事性融合,揭露事件的本质,使用户产生同感。这种类型的叙事方式通常来说互动性较弱,但是能够将文字图像化,使得用户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2019年3月6日,人民网发布了《习近平向一位蒙古族村支书问路:去嘎查,路怎么走?》图解报道。从习总书记与蒙古族村支书对话的现象揭露了该村发展的现状如何的本质问题。报道写道总书记询问村支书“通辽市区距离你们那儿有多远,交通方便吗?”村支书回答“方便,坐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时,在后面立刻附上了一张当地的局部地图,并专门用红色加粗的虚线标注了从通辽至村支书所在村东萨拉嘎查的线路,线路旁边附上小汽车图标,以显示使用的交通方式是汽车。这张地图将村支书描述的交通方式以及距离更加具体化了,使用户的感受更加深刻。
(二)非线性叙事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用户数不断激增,图文报道越来越重视以用户为中心。随着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用户时间碎片化特点更加显著;移动互联的发展与完善,用户需要能够随时随地满足自己互动化表达与获取信息的需求;用户在选择新媒体平台与内容时更加自主,从而使得内容生产愈加个性化。在此背景下,线性叙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非线性的叙事策略应运而生。这一类型的叙事模式完全打破常规,创意性更强,图文设计更加简洁,互动性极强且操作也非常便捷,用户能个性自主地参与到报道中来,体现了越来越以用户为中心的报道趋向。
1.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将事件放在单一的画面中分版块、多形式进行讲述。版块之间不一定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如果略过某些分版块对整体意义的把握影响不会太大,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深度,让用户能够在报道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用户的选择性注意,与自己深入细致、多样丰富的报道内容,吸引用户通过报道感知和探寻到事件后更深刻的含义,并让不同的用户能够获得不同的意义感知。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于2019年1月联合印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交汇点新闻的采编团队以此作为基点,开展了大型融媒新闻行动。2019年12月30日于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刊发报道《6 397公里的守护》,该作品通过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公布的长江长度6 397公里制作了手绘版长江长卷,制作者在这张画卷中通过巧妙构思,设置了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景观、动植物等画面,全景式地记录与展现了长江流域生态、文化保护的生动图景。将用户通过“班会”引入地图之后,一个小小的江豚瓶将作为指引图标,带领用户走完接下来的旅程。用户此时便可以点击地图开启“守护”行动,守护的第一站,就是长江源头。当用户选择“守护”之后,会出现关于长江源头的多媒体形式的实际采编内容,包括了文字诗词欣赏、聆听长江的各种声音等。整个作品极强的技术创新性,通过采用模拟定位滑动方式,使得用户浏览更加流畅、操作方式更加简便,互动性也更强。作品设置里,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守护”的站点,即使一个站点都不选择“守护”,也可以浏览整个长江的全景面貌手绘画卷。但是为了吸引用户更多地探索报道内容,升华报道的主题意义,作品设置了如果用户守护了全部11个站点,到达“我已守护6 397公里的长江”界面后,就可以解锁定制版的《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让用户此报道中长江的情感更深刻,意义感知更巨大。
2.情境体验
情境在线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将真实的场景在报道中再现出来,用户通过交互设置进行操作,通过自主体验而感受事件的本质。这种叙事策略通常在全景画面中呈现,通过3D模型等数字化技术,将真实场景复刻下来,用户能够在网络中进行宛如真实场景的情境体验。在一些报道中还会将线下的真实场景与线上场景进行联动设置,进一步增加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与参与感。
2018年11月30日,为了让不能到现场参观的用户群体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央视网配合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发布了同名网上展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让广大用户群体足不出户也能体验和感受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光辉历程。该线上展馆“采取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形式,集纳154张场馆全景图、2325张展板图片、225个视频、34个解说音频与歌曲,以及1 609个图片与视频热点等展览全要素,全方位再现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全貌。用户点击进入浏览之后,就能够通过页面左侧的3D地图或者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区进入,进入相应展区之后,用户可以能够拖动页面进行全景自主浏览,也可以点击页面浏览中的“自动观展”。自主观展可以放大自己感兴趣的画面,还能够点击屏幕中闪烁的小圆圈,浏览相关的图片文字信息或其他的多媒体内容。作品采编制作团队介绍该作品“设有实时参与互动留言入口,网友观展后可以随时发表观展感受、分享观展体验。同时在实体展现场搭建有互动合影专区,为参展观众留下‘独家记忆’。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访问网上展馆,沉浸式、漫游式地自主体验参观,详细了解展览内容信息,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融媒体时代的网络图文报道叙事策略总体上是对传统媒体时代图文报道的更新和扩展,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的注重了多媒体形式的融合,更加考虑用户的参与感、沉浸感、互动感以及体验感。几种叙事策略通常不是单一地出现在一个作品中,而常常以组合的形式一起运用在各类优秀的网络图文报道之中。当然,上述叙事策略并不是全部,网络图文报道中还有很多的叙事角度和方式等待我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