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化生产
融合新闻强调多元素的视觉表达,不仅需要利用文字、图片素材,还需要结合拟真环境下的音频和视频、新技术等手段进行叙事,理解融合新闻对在采编环节的特点,可以从技术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来理解。无论在什么时期,融合新闻的实践往往走在技术应用的前列,利用新技术,获取及时、全面的新闻数据资源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019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Green+绿色创变者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界、学界、商界和传媒界的专业人士一同回顾了过去十年的环境新闻,也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将给环境记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讲述了十年后记者的日常,她说十年后,一位环境记者的工作状态可能这样的:
早上8点,记者乘坐无人驾驶车前往办公室的路上,传感器发回了空气污染的警告,接着派出两架无人机到现场采样。半小时以后,算法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分析告诉记者,今天的热点话题是空气质量和儿童呼吸困难。
9点钟到办公室,记者用人机对话调出了历史空气数据,确认污染指数高于同期。无人机监测的样本结果也表明,今天确实是处于污染状态。10点,记者戴上增强现实眼镜,浏览上百个社交媒体上的现场图片及视频,发现新建工厂附近空气能见度较低,调用算法,分析机器人相机所拍照片。
11点,文本分析程序扫描政府公开文件、公函、公告、数据等,智能助手将与该工厂相关的违规操作、公开谴责、执照撤销等信息高亮显示。记者联系该工厂的公关公司,语音文本分析显示其接线代表的语气情感为“迟疑、紧张”,记者怀疑其隐藏详情。
智能助手用自然语言程序帮记者绘制了引起污染工厂老板的家族图谱,发现老板有一位远亲是负责监测环境的官员。于是记者将环境议题和政府管理进行了协同,报道主题变得更加重磅。[16]
上述故事来自美国《哥伦比亚评论》对2027年一个普通记者日常工作的描述。目前,这幅场景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现实。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推动、AI赋能、大数据、无人机、算法、虚拟现实正在广泛应用于新闻业。在不可阻挡的媒介融合趋势和潮流中,这些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重构了媒介生态的传播格局面对未来的传媒变局。
早在2017年6月,新华社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旨在用智能技术赋能内容行业,帮助内容生产人员更好、更快地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2017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对外发布,旨在用智能技术赋能媒体,探索和实践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媒体大脑的对外发布,是我国融合新闻生产正式迈向智能化的主要标志。如表2-1所示,新华智云在探索智能化生产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相关的服务。2019年,发布“媒体大脑3.0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和AI技术,在已有的30余款媒体机器人的基础上,为媒体工作者提供“策、采、编、发、审、存”的各个环节提供高效智能的内容生产服务。2020年人民提报创作大脑正式发布,结合人工智能和算法赋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全媒体智能工具箱,借助人物识别、精准拆条、语音识别,实现智能化、高效率生产。
在内容采集环节,智能语音之别能力能帮助记者快速将采访、会议的录音内容实时转换为文字,并同步到电脑端上,大幅度提高了记者的工作效率。智能化的应用解放了传统采编人员的双手,通过人工赋能,基于用户阅读偏好,通过实时监测、实时语音识别,能自动发现新闻线索,及时有效获取新闻事件的地理位置、历史数据资料,并与同类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则可快速进行内容分类、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生成并完成新闻稿件撰写、新闻视频制作及多媒体产品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内容分发上,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能精准洞察不同群体用户特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融合新闻产品,让新闻内容真正为用户服务,从而实现与用户之间有效的沟通,拉近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扩大媒体影响力,提升用户体验的效果。
在版权保护上,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新闻生产者提供版权保护。通过数据能力和算法判别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登记原创内容,帮助媒体机构和内容生产者快速了解自身内容在全网的使用、传播情况,杜绝抄袭、“洗稿”乱象的产生。
表2-1 新华智云大事记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融合新闻生产在未来会进一步融入这些技术,在融合新闻采编生产流程中,会突破现有的内容生产模式,通过技术赋能,生产出更具有新闻价值、贴近真实、时效性更强的融合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