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类H5新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认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场景类H5新闻主要是指通过在新闻中模拟一种特定的场景或气氛以此呈现新闻信息。这类H5新闻一般模拟生活场景,比如手机来电、微信聊天、视频通话等,更加注重用户的代入感,为他们营造一种熟悉的环境,带来沉浸式新闻阅读体验。H5新闻报道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新闻的可视化,比如环球网在2020年两会的时候推出H5产品《跟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讨论》,以微信聊天的形式,呈现了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代表团、政协经济界联组会、湖北代表团、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4个团组,与代表委员们共商国事的精华内容和精彩瞬间,利用大众熟悉的微信聊天场景,为读者搭建起场景化的两会新闻阅读“新体验”。这种模式将新闻要素5W中的“Where”进行可视化,实现了情景还原,让用户如同亲临现场一般。在这种沉浸式阅读中,用户可以将自己代入两会代表这个身份,实现全新的自我身份赋权和情感认同,进而更乐于参与到新闻阅读中。
场景类H5新闻的阅读过程中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都是熟悉的阅读形式或环境,结合欲知却未知的信息内容,而用户在这个虚拟构建的阅读环境中,可以根据自我实现的需求来重新构建合理的身份想象,理想化的身份体验更容易激发用户对于模拟场景所传达内容的认同,在这种对内容和身份的认同下,也更能促进用户自发主动的进行二次传播。
2017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王小艺的朋友圈》(图11-9)新闻场景H5新闻,该产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广泛传播。用户进入链接后,一个模拟真正朋友圈的视频映入眼帘,通过视频编辑技术,央广主播王小艺好似从直播间走到了朋友圈,站在用户的朋友圈里“指点江山”,模拟用户日常对朋友圈操作,比如向上滑动、点赞、点击视频等,观看相关的内容,再配合口播解读一条条朋友圈信息,在解读中也把两会期间的热点内容、观看方式等作了预告。虽然用户没有真正滑动或点击朋友圈,但是视频中,不论是王小艺滑动朋友圈,点击图片后的放大,还是点击视频播放的效果,都与用户自己的点击的效果完全相同,丝毫没有违和感。构成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社交氛围、空间与环境、生活惯性、实时状态,而《王小艺的朋友圈》利用的场景就是人人都熟悉,人人都在刷新的朋友圈,这是当下中国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社交形式,也是一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而且把这个朋友圈做得很有代入感——一个全景的、全屏的、浸入式的场景,真实模拟用户打开朋友圈的情景,因此它不仅有广播、图片、视频的特点,还叠加了虚拟现实场景的代入感,让用户身临其境,耳目一新。此外,还提高了传播效率,进而使得用户更乐于进行二次转发,最终实现裂变传播。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新媒体部主任徐冰向介绍,从后台的数据看到,80%以上的网友是从朋友圈里访问作品的,还有13%的网友是通过微信群进入产品的。[3]
图11-9 《王小艺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