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的特点

二、VR新闻的特点

(一)沉浸性

沉浸理论是在197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Csikzentmihalyi提出的,起初该理论只应用于心理学领域,描述了一种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无比投入的状态。虚拟现实可通过计算机创建一个虚拟的环境世界,通过眼镜、手柄等器械,调动多感官,形成沉浸的“在场”感受,此有人将VR新闻称为“Immersive news”(沉浸新闻)。2015年6月,BBC全球新闻用虚拟现实技术推出一个如何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中播送个人的、便携式以及需要的新闻——“Be Everywhere”。装了“Be Everywhere”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在虚拟演播室看到主持人Babita Sharma。

(二)交互性

交互性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和受传者在意义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直接互动和身份互换[10]。传统的新闻报道是简单的单向传播,是传播者向受传者进行信息输出的过程,而在VR新闻中,用户通过头盔、手套等机器的人机交互是自然发生的,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交互,用户仿佛亲临新闻现场。南加州大学互动媒体实验室的“Project Syria”项目中,用户可进入战争中的叙利亚,每一位体验者都置身于叙利亚的大街上,体验者能感受到身边腾起的、闻到爆炸特有的硫磺味和受伤者血液的腥味,能感受到短暂的耳鸣,可以看到慌乱中奔走的大人和儿童。

(三)真实性

在VR新闻中,新闻的真实性又有了新的外延。VR新闻可以让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发生的场景,通过直观的感受多层次的了解新闻内容,从而发掘出新闻本质要传递的信息和要表达的思想。在VR新闻《饥饿洛杉矶》(Hunger in Los Angeles)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者戴上头盔可近距离直视瘫倒在地的老人,甚至能听见老人痛苦的呻吟,能看到围观群众的冷漠,能真实地体会到新闻发生的此地此情此景。

(四)自主选择性

区别于传统新闻报道中记者报道的信息即受众接受的信息,在“VR新闻”中,用户可通过自己了解新闻事件出现的人物、发生的事件,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新闻场景。例如纽约时报的“Walking New York”,用户可以通过浏览整个纽约地图,选择你想去的地方,观众可根据自己关注的侧重点来决定自己选取哪个部分进行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