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原则”

三、“心理的原则”

大学的数学教育应该站在学生的位置,并与其心理发展相适应,以满足其真实感受。不符合“心理学原则”的教学方法没有教学价值。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和数学教育者认为,知识是通过认知主体的积极构建而获得的,而不仅仅是通过传递,知识的获取涉及重建。哈塔诺发现,观念的变化在科学和认知史上比较值得注意,也许是因为基本思想的变化可能是最激进的智力重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知识与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知识结构都是为高考服务的。这种教学模式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和敏捷性很差。然而,大学教育是一种以素质为导向的讲课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以便在校园里更好地发展,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因此,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没有连续性。这种断层导致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不堪重负,并花费很长时间来消除这种心理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接受数学的能力,用恰当的方式来揭示深奥的、有趣的数学思想。

这三个原则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大学的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生活,易于理解且有实用价值,然后再深入到理论层面。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将理论与应用分开,然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他们学到的知识,结果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自然产生获得理论和知识的欲望,以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物理学、天文学和化学科学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即使是最复杂的生命现象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科学的这些进步使数学面临更大的挑战,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今快节奏的世界中,学生要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必须具备理解自然和洞察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通识教育。因此,学生必须培养有利于这种能力发展的思想和习惯。在思想和方法方面,数学是学生必须拥有的十分有用的工具。理解和分析数量与空间的关系是数学的一个特征,是数学教育的一项独特任务。总的来说,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地理解,知道数学发展的规律,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以及他们追求的目标,并理解表达的数学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