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命题概述
(一)判断和语句判断是对思维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例如,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由于判断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所以判断有真有假。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判断称为真判断,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判断是假判断。判断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一种思想,其形式和表达离不开语言。因此,判断是以语句的形式出现的,表达判断的语句称为命题,因此,判断和命题的关系是问题对象的内核与外壳之间的关系,有时我们对这两者也不加区分。
数学命题是表示数学判断的语句,这种语句还可以用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在数学中我们常用p、q、r等来代表任意的命题,通常我们称为“语句变元”。当语句变元p表示一个真值语句时,我们说它取真值,记为“p=1”,否则我们说它取假值,记作“p=o”。
(二)命题特征
判断处处可见,因此命题无处不在,例如,在数学中,“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就是最普通的命题,命题就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状况有所断定,它或者肯定某事物具有某属性,或者否定某事物具有某属性,或者肯定某些事物之间有某种关系或者否定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如果一个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无法断定,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因此,“凡命题必有所断定”,可看成是命题的特征之一,命题的主要特征是:“凡命题都有真假。”如果一个命题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况,那么它就是真命题;否则,它就是假命题,例如,“1米=100厘米”“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6≠7”等都是真命题。又如,“任意两个无理数的和是无理数”就是假命题。形式思维对命题的基本要求是,命题要真实。教学命题的真假,需要由教学理论加以证明或反驳科学命题的真实性,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证明,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三)命题与语句的关系
任何命题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能表达命题,一般地,只有陈述句表达命题,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能表达命题,例如,79是质数,这是陈述句,肯定了79具有质数性质;0是最小的个位数吗?这是疑问句,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指明0是或不是最小的个位数。画一个六边形!这是祈使句,只表示了要求。这个数好大啊!这是感叹句,只是抒发了情感。因此它们都不表达命题。[1]
表达命题的语句与命题,通常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命题可以由不同的语句表达,教学中通过等价命题,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个命题是很常见的。例如,杏树比梨树少300棵;梨树减少300棵和杏树一样多;杏树增加300棵和梨树一样多,这里三个不同的语句,都表达梨树比杏树多300棵这个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用话语或文字与别人交流时,通常选择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个命题,使得表达得体、优雅、幽默,比如,“禁止践踏草地”,就不如“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来得优雅、亲切。
在数学中,同一个语句只能表达一个命题,但在生活中,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那是白头翁”,这个语句可以理解为对一位老大爷的陈述,也可以理解为对一只鸟的陈述,还可以理解为对一株植物的陈述,自然语言中虽然有许多歧义句,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或暂加上语言的严格限制,所表达的命题还是唯一的,比如说“那是一位白头翁。”就只能理解为是对一位老大爷的陈述,因为在汉语中对鸟和植物的陈述不用量词“位”限制,因此,要准确地理解一个语句所表达的命题,必须弄清楚一个语句所处的语言环境及说话者的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