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成果

一、大学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成果

(一)提高了对数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的认识

数学是一种表达和代表客观世界的科学语言,是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是学习和掌握其他科学的重要基础,是探索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的科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思想和方法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结合是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数学技术。数学也是一种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数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和更新,讲授效率大幅度提高

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仅以微积分、解析几何和简单微分方程为主,只教授高等数学的基本部分。现在的大学数学课程除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外,还增加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许多专业需要学习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物理数学方程甚至数学实验(或数学建模),但学习时间从360学时减少到240—330学时。除在大学建立数学课程的科学和工程学位课程外,经管类专业、农林医类专业,甚至许多人文学院都开设了适当的数学课程。

(三)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思路,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和体系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大改革,在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更加科学、系统的改革思路,并制定了新的数学的教学大纲。这些改革思路和课程计划得到了中国大学数学界的大多数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认可,指导了大学数学课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近些年来,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补充、修正和完善,突出知识的转移,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教授和培养数学思想和科学思维能力,让数学教育在创新人才发展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数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四)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实例已经从几何学、物理学和力学领域扩展到经济学、管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甚至日常生活。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的广泛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改变了数学教育理论多年来与现实脱节的现状,开辟了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参与各种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推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如何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主流改革,必将使这项改革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五)编写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大学数学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大学使用的数学教科书是外国原版教科书或翻译教科书。20世纪60年代早期,仍然只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教科书。现在,大学数学教科书或参考书的数量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俄罗斯。这些教材中有一些不同风格和特色的高质量教科书,扭转了“千人一面”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局面,可以更好地配合中国大学的数学教育需求。尤其在过去的几年中,优质课程的不断转型和改进,数字课程的开发和发展,逐渐开始推广的中国数学教材信息,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