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师生互动原理

五、师生互动原理

从孔子开始,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是我国固有的教学传统模式。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正在大力提倡“独立,探索,合作”的互动教学方法。由于大学教育的目标已经是成年人,因此年龄特征决定了中小学的教与学的实践。特别是大学的数学基本上是大班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存在实际上的限制。然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必须遵守教学法则:我们必须努力地创造性地改革并为之奋斗。课堂、小班练习、家庭作业修正以及定期问答都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形式。近年来,数学建模中增加了数学活动,在上述每个步骤中都有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协议和安排。

关于大班讲授如何进行师生互动,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点:①互动形式之一,如同名人演讲一样,在课堂上留出几分钟让学生提问。这种互动需要学生积极配合,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在大班课堂发问。这类互动适合宏观地讨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时间不多,不便讨论一些推演证明的细节;②互动形式之二,在关键时刻,适当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定学生回答。由于要求学生即兴回答,问题不宜太难,而且一般不需要上黑板书写,在座位上就能回答。如果班级很大,则需要扩音设备。一节课有三五次提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了解;③互动形式之三,自问自答。这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虽然课堂上不便对话,但是问题来自学生的认知困难,能够比较真切地解决大学生的困惑;④互动形式之四,答疑过程中收集学生的普遍问题,在大课上进行讲解和交流。

至于习题课上的交流,由于是小班进行,自然需要深入地进行互动,包括请学生在黑板前演算、讨论解题方案、纠正错误、由学生做总结发言等多种形式。一个新的趋势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互动在线平台:教师在线视频咨询;微信答疑,个性化咨询,电子作业,在线批改;介绍相应的参考资料,课外阅读。

最后要提到的是数学建模活动。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学生通常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仔细阅读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他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讨论过程中,他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并与他人争论。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当然,主要课程中可以容纳的建模活动只能占用少数课时。

【注释】

[1]刘华丽,高楠.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梁慧.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3(18):42.

[3]徐雪.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