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二、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大致为: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吃透教材)、了解受教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五个步骤。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什么样的数学”,即“教、学什么”,而是“学生学完这些内容能做什么”,即“为什么学”。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价值,关注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这就是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就是对教学目标恰当定位,使之明朗化。这是因为,对同一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影响所学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设计发挥着“隐式”的指导作用。在教学目标中,不仅关注数学知识的“显形态”应该达到的目标,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蕴含于这些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正确数学观的形成以及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状况。

(二)分析教学任务(内容)

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目标是理论性目标,而教学任务则是实践性教学目标。理论性教学目标是解决“为什么教与学”的问题,而实践性教学目标则是明确“教、学什么”,即教、学的主题,特别是实现主题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注重怎样学习的过程,如何顺利达成相关目标;学习素材应如何体现主题等。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认真研究该单元或课题相关的学习主题以及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乃至有关例子、习题之间的递进关系和难易关系等。

(三)了解学生

学生自走进数学课堂始,就如同一张白纸,可任由教师在上面涂画。事实上,他们对数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而随后的学习又是在其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甚至还带有自己特点的行为倾向。对学生的了解无疑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但这样仍然不够,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征、对数学的价值倾向、学生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等,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

(四)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对学习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就可以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了。当然,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关注具体教学活动的顺序、侧重点,各个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以及具体素材的选取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