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确定了教学的起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确定了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接下来,应当设计教学目标了。即确定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行为状态,并将学生最终所达到的行为状态用具体的、明确的和能够操作的语言陈述出来,作为评价教与学的依据。
(一)数学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从教学目的、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单元目标等整个目标系统考虑,使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系统化、科学化、具体化。
1.教学内容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它在课程单元乃至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是影响课堂教学目标设立的内在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一般来说,对于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和技能掌握,或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些知识内容或方法,教学目标应有较高的要求,如灵活运用、综合应用、领悟等;对后续学习影响不大或一些繁、难、偏的内容要求应相应地低一些。
2.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考虑学校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单元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从而使得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所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共同的参照系,为评判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性”提供一个客观的基础和标准。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以行为主体的行为表现来衡量的。因此,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是设立课堂教学目标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和教学的客观性要求,是一种“无人”的理论,已经受到时代的猛烈抨击。教学必须为学生发展服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和习惯、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等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确立的要求与方法
1.教学目标确立的要求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目的等上位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分解落实,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有一定的要求。
(1)目标的陈述要明确
当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要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不同维度和具体要求,运用概括、明确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目标的陈述,既要有刻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目标动词,又要有刻画数学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既要概括又要具体;既要注意可测行为表现,又要隐喻高级内隐心智、情感的变化,明确而不模糊,便于教学实施、操作。
(2)目标的设立应适当
所谓适当就是目标的深度、广度要适中,既要落实课程目标等上位目标要求,又要照顾学生实际。太宽,不能显示本节课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特色;太窄,三个目标维度有所偏废,就会以其小失其大;过低,则会达不到学科目标所规定的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反而完不成教学任务。
(3)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直接作用于课堂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因此,要求设立的目标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活动主体等都具有具体、明确的规范、导向和约束,做到具体而不空泛,明确而不啰唆,抽象概括而不模糊,能够直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2.教学目标确立的方法
(1)研习课程标准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已出台,它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准绳。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不是开学初一次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该是经常性的,做到常学习。
(2)了解学生
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身心发展状况、学习风格、思维习惯等。使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实效性。
(3)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点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点,搞清各个目标点的内容范畴,如要分清是事实(公理)、原理、概念,还是方法、程序、公式,以便选用适当的行为动词和确定具体的行为条件等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4)确定目标点的掌握程度
确立教学目标点以后,就要确立每一个目标点的掌握程度。掌握程度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掌握程度主要取决于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两个因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要求可以达到课程目标的较高要求,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的要求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低下限即可。
(5)修改
教学活动中存在许多不可测因素,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完美无缺,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修改和完善。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关系课程与教学的有效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内容、制定依据和要求。遵循课堂教学目标设立的程序,制定出真正符合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有效地落实、推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