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组织形式—自主创新学习

三、基本组织形式—自主创新学习

(一)对自主创新学习的认识

建构主义的思想观点是:认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持续不断的意义构建中获取的;建构过程呈螺旋上升。建构主义教学观重视的学习法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和这个模式相匹配的学习环境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加强会话和意义建构。从一定程度上看,建构学说是继承扬弃传统学习理论的学说。建构学说秉持的根本精神是:数学学习不是一个接受性和被动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建构性的。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利用实践操作、交流、互动、反思等方法达到目的,利用主动构建的方式。换句话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经过学生主体认知消化以及加工处理,使学生有效适应教学结构,进而促进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之后,还需要通过反思和环境沟通的方式,健全知识结构。

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已经进行与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关的研究活动。孟子强调教不是教学的开端,必须落实学而后教,让学生可以自学、自求和自得。朱熹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够代替他们,最优质的学习是自己读书与思考,他特别反对他人将内容领悟之后直接被动传输给自己。蔡元培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教育,即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讲授,在学生用尽不同办法实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再去给予学生启发指导也是可取的。叶圣陶则强调要激励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尝试着学习和理解,不管这个尝试是不是成功,都会受益匪浅。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始终将侧重点放在怎样将数学结论准确传输给学生,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录,并在考试时把自己背诵的知识直接写在考卷上,就算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学习。

现在教学注重的不是直接传输,想要真正在学习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教学法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让教学过程中拥有和谐的师生互动交流、共同进步与彰显个性的动态化过程,那么,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法,机动灵活地采取不同组织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收获。

(二)自主创新学习的特点

自主创新是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其中自主是创新的前提。对广大学生而言,不管收获的知识和方法是多么的浅显,甚至不值一提,只要这些内容是学生用自主探究学习收获的,对学生来说就完成了一次创新。假如知识方法非常新颖独特,但不是自主探索获得的,而是从教师教授中获得的,则不可以称其为创新,学生也丧失了一次创新体验的机会。

1.提倡学生自主作用的发挥

倡导将教师教学作为指导,将学生学习作为主体,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彻底打破传统教育,改革应试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能够凭借个人的力量解决,就不替代学生,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如果学生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障碍,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组内进行生生互动探讨,实现智力启发以及互补协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通常不急于给出个人观点,而是先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刺激灵感的产生,抑或开展拓展性的数学训练活动,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2.提倡指导学生学习法

推动教学法与学习法的统一,促使学生运用自主建构方式,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时,要打破填鸭式教学,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扮演搭桥铺路的角色,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大胆尝试,学会概括归纳、逐个击破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网,让学生的认知水平获得整体性提升。

3.自主创新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调动学习兴趣,培育主体参与性的学习意识,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三)自主创新学习的合理性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进行对比,实现了质的改变,是前人创新思维凝结而成的,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创新价值,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培育的优秀材料。大学生群体有着非常坚实牢固的双基,拥有创新知识基础,而且他们也有勤于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是培育创新思维的最佳对象。高校的广大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对教授科目有极高的造诣,同时也拥有大量的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方面的经验,能够把学生引向深层次,让学生可以深层次探索知识奥秘,能够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优秀导师。从主客体这两个层面看,高等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育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学生可以选用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丰富实际经验以及亲身经历,真正投入到知识学习过程中,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系统科学给出理论,任何事物均是一定要素构成的具备结构性的系统。自主性的虚拟创新学习也是如此,是多个要素构成的一个学习系统。该系统设置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在内部有诸多要素之间的合理化关系设置,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检测—教师,经历这样的信息传播过程,与信息传播规律相符合,同时让信息传递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