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兴起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早期的翻转课堂实践和研究,主要是在高校中进行的。最早开展翻转课堂研究工作的,是哈佛大学的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活力,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知识的传递,第二步是知识的吸收内化。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却通常忽视了知识的吸收内化。实验证明,同伴教学法恰好可以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既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又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同伴教学法讲究的是同类人即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马祖尔将此法应用于物理教学,通过小组内学生对物理概念意义的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积极的思考者,以此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知识传递的问题已经很容易解决了,所以马祖尔认为,教师的角色完全可以从演讲者变成教练,从传授者变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侧重指导学生的互助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
2000年,莫林拉赫、格伦·普拉特和迈克尔·特雷格拉发表了论文《颠倒课堂:建立一个包容性学习环境的途径》。文中谈到了美国迈阿密大学在开设“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采用翻转教学(当时称为“颠倒教学”或“颠倒课堂”)模式的情况,并着重谈到了如何使用翻转教学激活差异化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不过,文中并未正式引出“翻转教学”和“差异化教学”这些概念。
J.韦斯利·贝克在2000年第十一届大学教与学国际会议上提交了论文《课堂翻转:使用网络课程管理工具(让教师)成为身边的指导者》,文中提出了让教师成为“身边的指导者”,替代以前“讲台上的圣人”,一时之间这成为大学课堂翻转运动的口号。教师使用网络工具和课程管理系统以在线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将其布置给学生学习作为家庭作业,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深入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和协作中——这便是贝克在论文中提出的“翻转课堂模型”。
2007年,杰里米·斯特雷耶在博士论文《翻转课堂在学习环境中的效果: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使用智能辅导系统开展学习活动的比较研究》中论述了翻转课堂在大学的设置情况。作者在自己讲授的统计和微积分课程中,把教学内容录制为视频作为家庭作业分发给学生观看,课堂上再利用在线课程系统Blackboard的交互技术,组织学生参与到项目工作中。杰里米·斯特雷耶在论文中谈到学生们会控制正在观看的视频,因此能保持机敏地接受新信息。
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翻转课堂实践,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某一学科开展的初步尝试,希望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内容。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早期的翻转课堂实践尝试更多的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其蕴含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增加师生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等和以后发展的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正当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在大学里不断被创新和实践之时,有一名“业余教师”,竟在辅导表妹的数学功课的时候,无意间掀起了一场轰动世界的翻转课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