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文学的变迁呈现出纷繁复杂、巨大深渺的气象。人们在感受到文学的内涵和影响的同时,也惊叹于一潮又一潮的文学浪流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而去。江西省作家协会为此相继编选了“谷雨文学创作丛书”“江西青年文学创作丛书”“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九十年代江西文学作品选”“江西作家精品丛书”等,旨在梳理、总结江西各时期文学成果。
转眼间,新世纪走完二十年的历程,文学在时间之流中继续着它的衍变。回望这二十年,文学的环境和自身也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纵深发展,市场和读者作用于文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作家在文学中进行表达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打动读者和占领市场;另一方面,作家在如何处理现实、呈现生活复杂经验上,也存在着相应的难度和考验。
具体到江西文学,其不可避免地在一个大的文学语境中,在文学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生长的活力之间,生成新的裂变。文学队伍的结构、文学表达的焦点、文学描述的语言,也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兴盛而产生惊人的变化。作家必须更加用心地谛听窗外时代列车的呼啸,更加用心地感受城乡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脉动,更加用心地辨析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呈现的世道人心。
新世纪二十年来的江西文学创作,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和澄澈。广大作家依然保持了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象和现实矛盾、完善人的道德追求、捍卫人的精神价值的热情和勇气。他们依然真诚地拥抱时代却不浮躁,自觉地投入社会生活却不趋势谄媚。他们理智地思考、敏锐地发现,他们的创作不是对庸常经验的不断复制,不是对低俗欲望的无尽宣泄,不是对奇技淫巧的无谓追逐,而是在保持文学的艺术性、严肃性,远离创作的功利性、实用性、媚俗性等方面,形成大的共识。新世纪二十年来的江西文学创作,总是力图以思想的映照来渗透文本,以冷静的思辨来叩问现实,以文化的自觉担当来回应历史。江西文学延续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稳健”的面貌特征,但是,在形成一支思想更成熟、创作更活跃、成果更显著的作家队伍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省的文学,除了是对时代的观察、记录、反映外,也必然和该地域人的生活、性格以及他们生存耕种的土地发生密切的联系。我省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境内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是丘陵和盆地。这就使得江西文化包含着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多种成分,呈现出兼收并蓄、交汇融合的特征。晋唐以后道教、禅宗的进入,以及宋明理学的兴盛,丰富了江西的文化色彩。反映在文学上,便是带有鲜明的“南方”特征:从容、散淡、轻逸。虽然进入新世纪以后,文学的市场行为和消费主义倾向日益明显,但是江西作家依然保持着文本上的优雅质感,他们以轻逸的话语姿势,通过一种“以轻击重”的方式表现社会变迁带来的人的内心的焦灼和冲突,以清新、质朴的文字来覆盖生活的复杂和不易。这样一种文学特征,给读者留下了“追求的不是力量,而是和谐”的印象。这种文学面貌,传承了江西文化传统中那种“中和”精神和灵性智慧的优长。我们与其说,这是江西作家一种不自觉的表达方式,毋宁说是一种寄寓了作家主观意识的叙述哲学。
生活不断,生命不息,文学探索与表达的步伐永不会停止。时代和人民始终要求作家用博大的情怀、深邃的目光、丰沛的想象,去探究、体悟和展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面貌、人们在存在境域中的欢欣和伤痛;要求作家不断思考:文学如何回到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精神地带,如何对我们的时代精神本质做出更为深远的探索与表达,如何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新思想给予积极而敏锐的发现和回应。所以,努力去发现并艺术化地激活那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精神品性,创作出真正意义上内涵丰饶而思想独到的文学作品,依然是江西作家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