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孔武仲在《江豚诗》中写道:“黑者江豚,白者白。状异名殊,同宅大水。”黑不溜秋的江豚,人称“江猪”,这非猪非鱼的江猪,对大风感觉敏锐,每当刮大风前、江面顺风起浪时,会朝着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这就是江豚拜风——曾是渔民最重要的水上预警,渔民据此就知道,大风要来了,不能出湖捕鱼,以免发生意外;而“白者”白鱼豚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招人怜爱,加上本性善良,但凡看见有人不幸落水,会围在一起救人,湖区渔民奉之若神灵,称它们为“长江女神”。可惜的是,白暨豚多年前已被宣告功能性灭绝,江豚成了长江里硕果仅存的哺乳类动物。

同事发过来一张江豚流泪的照片。照片拍摄于2011年。那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干旱,水位持续下降,科学人员对救助江豚进行体检时,江豚眼睛里缓缓流下一滴眼泪。那一滴眼泪,写满凄凉、无助。

在网上搜集资料时,我用五笔字根输入词组,想打出“江豚”,显示的却是“满月”两个字。月上中天,皎皎其华。一轮满月,仿佛自盘古开天辟地起的一个永恒存在,万籁俱静的夜晚,与之对望,人似乎可瞬间回溯到自己最深最远的故乡,使情感得到极大慰藉。可紧随慰藉而来的,却是一种关于生命的荒凉感。这荒凉之感,生生使人从心底深处升腾起无名的哀恸。

月凉如水。生命来源于水中。江豚和人类共享同一条江河。“满月”是江豚的隐喻么?那一刻,太阳陷入乌云的包围圈,世界很快暗淡下来。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余干康山大堤有个江豚湾,听说是江豚出没最频繁的地方。我满怀希望去往那里,然而,却失望而归。在信江、抚河、鄱阳湖三水合流的美丽江豚湾,我守了五六个小时,也没能瞧见一只江豚的身影。余干的朋友安慰我,也许江豚怕热,都躲在水底贪凉呢,又或者夏季是丰水期,一湖清水流过几千平方公里,江豚贪玩,满世界旅游去了也说不定,多来几次,肯定能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