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旷野无言。千百年来,它就这样停留在这里,也并没有什么不寻常,无非是一片红枫叶落在地上,瑟瑟,我把它捡起来轻握在手里;一枝芦苇伸向天空光影,摇晃;微风过后,樟树林的细碎小花飘落如雪……赋予它意义的,无非是行走其间的频率与时间。
一个把傍晚的散步献给它、希望多呼吸几口新鲜空气的人,和一个把每一天的隐秘思索呈现给它的人,感受是不同的;一个住在城市,偶尔前来体会乡郊野趣的人,和一个对星辰大地有着深切乡愁的人,获得的启示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最初拿着相机行行摄摄,到后来有了和它一样缄默的眼睛,不可同日而语。
广袤的绿意与空旷清洗着人的眼睛,在这里,人的嗅觉和听觉也变得较以往更敏锐。或者更恰当一点:那些细微的事物暗藏在深处,命令你清空头脑,全身心地专注。如果一个人,愿意花上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日,走进旷野,保持这种专注,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那枝叶间跳动的小鸟,簌簌飘落的花粒就是你自己。没错,你可以感觉自己身躯无限缩小,小成一只鸟的形状在唱歌,再小成一颗花粒的重量在坠落。
我曾和朋友Y分享过这种心绪。“一切都是我们的外化。”他神色淡泊有笑意。当下我脑中某个部位似乎猛然间被打通了,是的啊,目之所及,天光云影,草木枯荣,都是我啊。许巍唱:“我们是山之子,我们是风之子。”我们已经有多久记不起自己是大自然的孩子了。只有被它映照、激活,生活的质感才得以真正诞生。
继续往深处,行走,行走,不在意荆棘扎破皮肤,泥土溅满鞋裤,直到远离世俗与人群的喧嚷,脱下条条框框的束缚与羁绊,感受到一种充足的静。是的,静,如同一颗明矾,沉淀心湖。在持续而巨大的寂静中,渐渐理清,什么是身外之物,什么是真正的珠宝;什么可以设法解决,什么需要静待时间。静极生慧,佛经一语中的。安静生出一种平和与明朗,让人置于其中,一点点敢于解剖自己,再一点点敢于俯视黑暗,然后,转身,回归,准备煤炭,为爱和微笑发电。
在旷野中行走久了,就恍惚觉得自己是古代赶路的人。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在时光中赶路的人,似乎都曾穿越而来,接受一片旷野的检阅。旷野中储存了多少人的心灵档案呢?
人们急于建设城市,或者改造村庄,有一些村庄空着,一些郊野得以荒蛮。真是奇怪啊,它如此荒芜杂乱,却让心感觉到四平八稳。打理它的人是谁呢?他在哪里?为什么我两手空空而归,却觉得被喂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