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
陈慧侬教授认为,经典对一名中医师来说是必读之物,中医妇科医师也不例外。经典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初学者对其往往难以理解,但经历了多年临床工作之后再读经典,就会豁然开朗,觉得经典是须臾不能离的。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论及与妇科有关的内容达30条,涉及女性解剖、生理、组织、胚胎、病理、疾病、治法、方药等各方面。《内经》这30条经典条文对后世妇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内容揭示了肾气在女子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主宰着女子一生中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全过程。只有肾气盛,天癸至,月经才能依时来潮,妇女才有生育能力;若肾气虚,天癸绝,冲任二脉不通,月经就会绝止,妇女也就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对于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病的治疗,陈慧侬教授常从肾着手。
又如,《素问·五脏别论》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府”,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形态上它亦脏亦腑、非脏非腑,功能上它能藏能泻、定期藏泻。女子胞壁厚中空,似脏又似腑,但其功能以“藏”为主,而月经的出现却是女子胞“泻”的表现。行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目的是为妊娠做准备,为受精卵着床而设,这个时期女子胞需要约一个阴历月(28天)维持“藏”的功能。女子胞如若妊娠了,则开始10个阴历月(280天)的藏而不能泻的生理功能。虽然分娩、行经是女子胞“泻”的表现,但毕竟是短时间的,是为第二次更好地“藏”(内膜增厚,宫内妊娠育胎儿)而做准备的。所以,女子胞虽然是“腑”,但“藏”是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陈慧侬教授根据《内经》的这一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在她所开的处方中,其用药思维大多重于脏、重于藏,如调经种子方、加减温经汤等,组方药物大多数以入脏为主,功能多偏补、固涩、助藏,而忌泻的药。陈慧侬教授还用这一藏泻理论指导治疗不孕不育。例如子宫内膜过薄、月经量少导致的不孕,中医认为这是子宫“藏”的功能不足,故选药时用入脏、补涩之品,如益肺气之参芪,入脾胃的白术、石斛、沙参,入肝肾之阿胶、龟板、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紫河车等,尤其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又如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不足,以行经期长为表现之不孕或试管婴儿失败,中医的认识是女子胞的藏之不足、泻之有余,违反了女子胞以藏为主的生理功能,故治疗时以温阳固冲为治,陈慧侬教授常用右归丸加味治疗而收功。
再如《灵枢经·五音五味》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由于月经每月应时而泄,受孕怀子时血聚养胎,分娩的气推血濡,产后的乳汁化生,这些都极其耗血,故而妇女血常不足。所谓“有余于气”,乃与“不足于血”相对而言,并非气真正有余。气血互生互化,血亏日久必致气虚。陈慧侬教授常以妇女“血常不足”的特点来指导临床,认为妇女自青春期以后,机体始终处于阴血不足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阴血的不足变得日益明显,成为日后各种妇科疾病的内在原因,尤其是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因此,陈慧侬教授在临床中处处重视阴血的养蓄,而养血调血的四物汤方就成为陈慧侬教授治疗妇科病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