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张某,女性,31岁,2003年9月14日初诊。

主诉:月经紊乱3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平素月经规律,3年前行人工流产后出现两次月经间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未引起注意。后逐渐发展为每两次月经间均有少量阴道出血,约1~2天干净。近1年来发展为每次经后5天左右阴道开始出血,量少,持续5~7天方净,期间无明显不适。月经每月提前5~6天来潮,行经6~7天干净,经量中等,末次月经2003年9月2日。患者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刻诊:非经期阴道流血已两天,量少,色淡红,夹黏液样物,伴小腹隐痛,头晕耳鸣,腰酸,平素形寒怕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见少许积血,夹鸡蛋清样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附件无压痛,未及包块。

诊断:经间期出血(肾阳虚型)。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

处方:胶艾汤加减。

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5g,阿胶10g(烊化),淫羊藿10g,仙茅10g,菟丝子10g,艾叶炭10g,炙甘草5g。日1剂,水煎服。

2003年9月19日二诊:服上方3天后血止,腹痛等症消失,舌质仍淡,苔薄白,脉沉。予中成药右归丸调理,每日3次,每次服9g,连服至下次月经来潮,并嘱月经来潮后复诊。

2003年10月11日三诊:末次月经于2003年10月5来潮,现基本干净,无腹痛,腰酸、尿频较前好转,舌脉同前。守前方,日1剂,水煎服,嘱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连服5天。

2003年10月21日四诊:患者诉本次月经周期中间未见阴道流血,亦无其他不适症状。继续用右归丸及本方调治两个月经周期,未再见经间期出血。观察半年无复发,月经周期也恢复为28~30天,基础体温双相,高温相持续12~14天。

按:胶艾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古代医籍《金匮要略心典》述道:“妇人经水淋漓,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为能补而固之。”胶艾汤在治疗月经病中应用较多,尤其用于漏下日久,血色淡暗,腰膝酸软,面色img白,形寒肢冷,舌淡胖暗,脉沉细者效果较佳。方中熟地黄大补肝肾、养血滋阴,淫羊藿、仙茅、菟丝子温肾壮阳,四者合用补肝肾、养冲任;当归为妇科调经要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又为理气之要药,《景岳全书·本草正》中说:“(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乃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凡有形体虚损之病,无所不宜。”川芎能血中行气,调补冲任,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本经》曰:“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女子下血,安胎。”《本草纲目》曰:“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艾叶温经止血,历代医家记载为止血之要药,《药性本草》谓其“止崩血,安胎,除腹痛”,今用炭剂,其止血之力更强;白芍补血敛阴,收汗和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有温肾养血固冲、化瘀止血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