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盆腔炎

1.慢性盆腔炎

高某,女,27岁,2003年3月6日初诊。

主诉:下腹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1年前冬天被雨淋后出现下腹疼痛,呈坠胀疼痛,有时下腹有冷感,喜热恶寒,得热痛减。曾多次在外院就诊,给予中、西药治疗,效不佳。经行时腹痛加重,伴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带下色白稀薄,无臭味,月经有时错后,末次月经2003年2月20日,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迟。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量稍多,色白质略稀,宫颈光滑,子宫前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附件区增厚压痛,未触及包块。

诊断:慢性盆腔炎(寒凝血瘀型)。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处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川芎10g,干姜10g,五灵脂10g,蒲黄10g,肉桂5g,赤芍10g,小茴香9g,延胡索10g,没药10g,两面针12g,茯苓15g。日1剂,水煎服。

2003年3月13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下腹疼痛大减,腰骶冷痛、恶寒、神疲乏力等症亦有所减轻,舌质淡,苔白,脉沉。效不更方,继续予前方7剂,药后诸症皆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病由于冬天淋雨,寒湿内侵,寒凝血瘀,瘀血阻滞于胞宫胞脉,不通则痛,故诊为寒凝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无疑。由寒引起血瘀气滞而产生的疼痛,法当温经与逐瘀双管齐下,使寒邪散则气血通,气血通则疼痛减。此方以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小茴香兼能行气止痛,肉桂兼能温通血脉,对气血运行不利之因于寒者投之颇为合拍。当归、川芎、五灵脂、蒲黄、没药、延胡索均为活血祛瘀药,与干姜、肉桂、小茴香等为伍,能具备较好的温经逐瘀功效。再加两面针理气止痛,加茯苓健脾除湿。诸药共用,既能温经散寒,又理气止痛,兼健脾除温,药证相符,故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