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王某,女,34岁,已婚,初诊日期:2004年5月7日。

主诉:周期性腹痛5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5年前始无明显诱因每于经期即出现下腹疼痛拒按,并逐年加重,得热痛减,伴腰骶胀痛,痛剧时恶心呕吐、汗出。平素肢冷畏寒,以月经第2、3天为甚,经后缓解。院外曾B超诊为子宫腺肌症、卵巢巧克力囊肿。1998年院外行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术后一直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不佳。去年9月份复查B超示:子宫腺肌症、双卵巢巧克力囊肿。近两年多来,未避孕未怀孕。既往月经正常,末次月经2004年4月20日。刻诊:舌淡,苔白,脉沉紧。

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双卵巢巧克力囊肿。

中医诊断:痛经(寒湿凝滞型)。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处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五灵脂10g,蒲黄炭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桂枝10g,党参15g,制半夏10g,吴茱萸5g,生姜10g,牡丹皮10g,甘草5g。经前1周开始,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至月经第二天停药,下次月经重复服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

疗程结束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亦明显缓解。2004年10月8日复诊,患者谓停经已两个月余,查尿HCG(+),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

按:疼痛呈继发性且进行性加重乃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特点,腹痛拒按、得热痛减、肢冷畏寒为寒湿凝滞之特征,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乃为正治。方中桂枝、吴茱萸温经散寒,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吴茱萸擅长行气止痛;当归、白芍补血调肝;党参、麦冬、制半夏、生姜、炙甘草益气和胃,滋补气血生化之源,共同体现温经补血功效;川芎协助桂枝活血行瘀;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药证相合,故取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