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病例1:黄某,女,48岁,2006年11月20日就诊。
主诉:发现子宫肌瘤6年,月经量增多2年余,阴道流血10天。
现病史:2000年患者在一次体检中B超发现多发子宫肌瘤,最大约3cm×3cm×2cm(具体欠清),因无任何不适症状,故未治疗。两年前出现月经量增多,为既往量的两倍,血色鲜红或暗红,夹较多血块,偶有下腹部胀痛及腰部酸痛,月经周期正常,经期6~7天,曾服“益母草胶囊”“桂枝茯苓胶囊”等,症状无明显好转。此次月经于2006年11月11日来潮,始量多,现已减少,但仍未干净,色暗红,伴腰酸、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阴道少许暗红色血,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子宫如孕70天大小,表面凹凸不平,质偏硬,活动度好,无压痛,双附件未触及异常。B超检查:子宫10.8cm×7.3cm×6.9cm,前壁及宫底可见多个稍强回声,最大6.4cm×5.5cm×6.1cm,双附件未见异常回声,提示子宫稍强回声,考虑子宫肌瘤可能性大。
西医诊断:子宫肌瘤。
中医诊断:癥瘕(气滞血瘀兼脾肾虚型)。
因患者子宫较大,肌瘤较多,并且月经量多,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恐惧手术,强烈要求中药治疗。
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健脾。
处方:皂角刺15g,桃仁10g,三棱15g,莪术15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墨旱莲15g,益母草10g,川续断15g,党参20g,炙甘草6g,九香虫10g。3剂,日1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24日二诊:月经已干净,时有下腹胀感,舌脉同前。处方:九香虫10g,皂角刺15g,三棱15g,莪术15g,穿山甲10g,党参20g,白术10g,川续断15g,肉苁蓉15g,怀牛膝15g,墨旱莲15g,紫草10g,花蕊石15g。15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12月7日三诊:患者昨天月经来潮,量多、有块,下腹隐痛,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熟地黄15g,益母草15g,三棱15g,莪术15g,穿山甲10g,党参20g,白术10g,川续断15g,肉苁蓉15g,炙甘草6g,墨旱莲15g,紫草10g,花蕊石15g。5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12月13日四诊:服上药后,经量较前明显减少,色红,血块减少,小腹下坠感缓解,现月经基本干净,舌暗红苔白,脉沉。守二诊方,20剂,水煎服。
2007年1月10日五诊:月经今天来潮,量少、色暗红,下腹隐痛,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三诊方,5剂,水煎服。
遵上法治疗半年,月经量逐渐减少,月经周期逐渐延长,诸症消失。患者于2008年5月绝经,2009年复查B超:子宫增大,多发肌瘤,最大3.8cm×2.5cm×4.3cm。
按: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妇科学之癥瘕的范畴。由于工作压力增大、环境污染、饮食中激素含量增加及诊断技术的改进等,子宫肌瘤的B超检出率不断提高,近年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病率为20%~25%,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子宫肌瘤的治疗要根据肌瘤的大小、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临床症状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凡治诸癥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本患者年近“七七”,正气渐虚,肾气渐衰,当攻补兼施,但需重视用药的分寸,以免过度补益而致邪气留恋难除。选用紫草、花蕊石、寒水石等药物,这些药物已被药理学试验证实有抗雌激素作用。肉苁蓉能增强免疫功能,有雄激素样作用,临床已证实以肉苁蓉为主药配方治疗子宫肌瘤有缩小肿瘤作用;皂角刺、九香虫、穿山甲是陈慧侬教授治疗子宫肌瘤常用的药物,活血祛瘀消癥之力较强。在治疗过程中,围绝经期妇女应结合月经情况,让患者顺利度过围绝经期。绝经后子宫肌瘤可慢慢萎缩,但仍要定期监测肌瘤的情况,以免肌瘤变性。
病例2:孔某,女,32岁,2007年11月10日就诊。
主诉:检查发现子宫肌瘤2月余。
现病史:患者2007年8月在本市某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直径均约2cm。平素无任何不适,月经规则,初潮13岁,5/28天,经量中,色暗红,无痛经,末次月经2007年11月1日,现干净4天。结婚5年,避孕套避孕,孕3产0。舌淡暗,苔薄腻,脉细。
西医诊断:子宫肌瘤。
中医诊断:癥瘕(气滞血瘀夹湿型)。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祛湿。
处方:牡丹皮15g,生蒲黄15g,赤芍15g,皂角刺12g,茯苓15g,桂枝15g,三棱15g,莪术15g,血竭9g,橘核10g,薏苡仁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7年11月17日二诊:服上药无不适,继服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
2007年11月25日三诊:月经即将来潮,时有乳房胀痛,胸胁不适,纳可,眠好,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去蒲黄、血竭,加用川楝子10g、王不留行10g以疏肝理气、通利冲任。7剂,水煎服,日1剂。
2007年12月2日四诊:月经于12月1日来潮,量多,色暗红,血块较多,下腹隐痛,舌暗淡,苔薄,边有瘀点,脉细。治以活血祛瘀止血,兼以软坚消癥。方用牡丹皮15g,益母草15g,赤芍15g,贯众12g,茯苓15g,桂枝15g,党参15g,煅牡蛎15g,煅龙骨15g,枳壳10g,白术10g,炙甘草6g。5剂,水煎服,日1剂。
2007年12月8日五诊:月经干净,无不适,守一诊方内服。7剂,水煎服,日1剂。
2007年12月15日六诊:患者少量阴道流血,下腹不适,考虑经间期出血。上方加用海螵蛸10g、茜草10g以补肾固冲、祛瘀止血。7剂,水煎服,日1剂。
此后患者宗原法服药1年余,于2008年8月复查B超,提示子宫前壁肌瘤1.3cm×1cm×0.8cm,余肌瘤消失。
按:中医学并无子宫肌瘤之病名,但依据其下腹包块固定不移,腹部或痛或胀之特点,将其归属于“癥瘕”范畴。对癥瘕病因的认识,早在《灵枢经·水胀》就有“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的论述。历代医家对癥瘕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外因为风冷寒邪或湿邪、热邪与气血相搏结,气血运行受阻发生癥瘕;内因强调情志过激,气机郁滞,脏腑气血失调,导致“邪气往来,日积月聚,所以成癥”。病机方面则认为瘀血内停是关键。本病临床治疗方法多样,该患者为年轻未生育妇女,血瘀症状明显,体质好,耐攻伐,治疗可用大剂量活血祛瘀药物,但存在攻伐消瘤与经期出血量多的矛盾。陈慧侬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取分期论治、补消结合的治疗方法,即用药分为经期和非经期,在不同时期攻伐与补益各有侧重,标本兼治。非经期用药着重于攻破,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癥,兼以益气。月经期治疗以益气缩宫、祛瘀止血为主,兼以软坚消癥。即非经期以消瘤为主,经期以益气缩宫止血为主,一消一补。非经期消瘤不破血,兼以益气,既消又补;经期止血不留瘀,既补又消。若患者近期有生育要求,则在消癥的同时注意经后补肾,促卵泡发育,经间期促排卵。另外在饮食上,陈慧侬教授常要求患者少食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有类激素作用的食品如桂圆、阿胶、蜂王浆、紫河车、甲鱼等也尽量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