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病例1:冯某,女,26岁,已婚,2003年12月11日初诊。

主诉:月经稀发两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既往月经正常,近两年来月经逐渐后延,常40天至两个月一行,量中等,行经6天干净,色紫暗,有块,行经时小腹冷痛,得温痛减,伴腰酸,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暗,苔白,脉沉迟。末次月经2003年11月1日,现停经41天,尚未行经,无不适。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量中,色白,质稀,无臭,宫颈光滑,子宫前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包块,无压痛。尿HCG(-)。B超提示:子宫正常大小,内膜厚0.8cm,双附件未见异常。

诊断:月经后期(寒凝血瘀型)。

治法:温经散寒,调营通滞。

处方:当归四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桂枝10g,通草6g,鹿角胶10g(烊化),红枣15g,牛膝10g,延胡索10g,菟丝子10g,淫羊藿10g,桃仁10g,红花5g,炙甘草5g。日1剂,水煎服。

2003年12月29日二诊:患者诉上方连进10剂后,月经来潮,量中等,排出较多血块,小腹冷痛较前明显减轻,现月经已干净,舌质淡,苔白,脉沉。守前方去牛膝、延胡索、桃仁、红花。日1剂,水煎服。

2004年2月7日三诊:患者诉第二次月经于2003年12月30日来潮,本次月经周期38天,经色正常,无明显血块,行经时无腹痛、腰酸等症。守法守方再进1个月,月经正常而愈。

按:妇女的月经与冲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月经后期多为寒。本例月经错后伴行经时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四肢不温,经色紫暗有块,为寒凝血瘀无疑;又见腰酸、小便清长,明显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常,乃为虚中有实之证。冲任虚寒当温经散寒、补养气血;瘀血阻滞,月经不调,宜活血行瘀。通过温经祛瘀的措施,使寒散瘀去而经自调。方选当归四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配桂枝、红枣调营通滞;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再用通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牛膝补肾活血,并引药下行;再加鹿角胶、菟丝子、淫羊藿以加强其温肾助阳之效;用延胡索理气止痛。全方温中有养,补中有通,面面俱到,故效果显著。

病例2:陈某,女,22岁,未婚,2004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月经紊乱3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3年来月经紊乱,3~5个月一行,量少,色淡暗,质黏,行经时无腹痛,但腰骶酸累,形体逐渐肥胖,纳差,痰多,胸闷恶心,四肢乏力,有时头晕,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末次月经2004年4月10日,现停经4个月余仍未见月经来潮,否认有性生活史。B超提示:子宫常大,双卵巢多囊样改变。血清性激素6项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月经后期(痰湿阻滞型)。

治法:健脾温肾,祛湿化痰。

处方:苍附导痰丸加减。

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苍术10g,香附10g,胆南星5g,枳壳10g,生姜10g,鹿角胶10g(烊化),狗脊10g,巴戟天10g,石菖蒲10g,丹参15g。日1剂,水煎服。

2004年8月30日二诊:上方连续服用半个月后,月经来潮,量较前稍多,经色转红,仍腰酸、胸闷,胃纳略好转。药已对证,宜守法治疗。前方略作加减,连续治疗半年,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按:本例患者月经后期伴经血质黏,形体肥胖,胸闷恶心,痰多,辨证当为痰湿阻滞。看似是实证,但痰湿的形成往往与脾肾之虚有关,脾虚水湿运化失常或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水湿聚而成痰,故脾肾阳虚是本,痰湿阻滞是标。所以,针对其病机采用健脾补肾化痰法治疗,方中苍附导痰丸以健脾祛湿为主;加石菖蒲能豁痰开窍;加鹿角胶、狗脊、巴戟天温肾助阳,又能滋养冲任,并防燥湿太过伤阴;丹参活血化瘀而通经。全方标本兼顾,补中有清,故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