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湿瘀致病,主张湿瘀同治
陈慧侬教授认为,湿邪是妇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湿有外湿与内湿之别,外湿多在妇女经期、产后抗病力弱时乘虚而侵,或外受雾露、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感湿发病;内湿由脾失健运,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而成。湿邪属阴,其性重浊黏滞,影响气血畅行,致血行受阻;湿易伤阳气,致中阳虚弱,摄血运血无权,血滞或血失统摄而成瘀;湿邪易阻遏气机,气郁成瘀;湿邪久郁化热,湿热伤络,络伤出血,留滞成瘀,因而出现因湿致瘀,湿瘀并存的证候。正如清代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说:“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相互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又说:“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两脉与妇女经妊密切相关,冲任阻滞是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如脾虚生湿或湿邪内侵,致湿留肌体,伤阳气而滞血,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血海,使气血运行阻滞,瘀阻不畅,致经孕失常,而产生妇科病证。
湿可致瘀,而瘀血一旦形成,气机必阻滞不畅,影响体内水液代谢,而致湿邪加重,形成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灵枢经·百病始生》云:“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湿瘀并存的证候,必有湿滞及瘀阻的特点。湿瘀蕴阻下焦,犯乎冲任则月经稀发而量少,甚则闭经不孕等;湿瘀伤及任带之脉,带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湿瘀阻塞不通,经脉不利,而有重、坠、痛等伴随症状,并缠绵不已;湿邪化热,湿热迫血伤络,可表现为月经先期、崩漏或赤带绵绵;湿从寒化,壅阻胞宫,致血寒,气血凝滞而有痛经、子宫寒湿不孕等;湿盛可聚而成痰,痰湿与瘀血并结冲任,致冲任阻滞、胞宫藏泻失常而有妇科血证、痛证及癥瘕包块等。
对于因湿致瘀、湿瘀同病,陈慧侬教授主张在行气除湿的同时活血化瘀,湿瘀同治。《内经》的“去宛陈莝”就有利湿化瘀的含义。《万氏妇人科》中的开郁二陈汤主理气化痰除湿,方中就有川芎、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以达湿瘀同治的功效。另外,还可在辨证治疗湿证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妇科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三棱、川芎、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血竭、田七、云南白药、水蛭等。亦可在使用治湿方药时与活血化瘀的方剂同用,如加用失笑散、佛手散、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等。这样既有行气祛湿之功,又有活血祛瘀之效,不但可以改善水液代谢,并且通过活血达到解除瘀滞的目的,改善因湿致瘀、瘀又致湿的病理循环,以期早获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