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张某,女,31岁,初产妇,2008年5月17日就诊。

主诉:产后乳汁稀少12天。

现病史:患者2008年5月5日剖宫产一女婴,因宫缩欠佳,产时和产后出血较多。患者因产后畏惧疼痛,未及时哺乳,产后两天仍毫无乳汁。经多方治疗,乳汁稍有,但不足婴儿食用。刻诊: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头晕纳少,夜眠差,恶露色淡红,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查体:乳房柔软,触之不痛不胀,乳汁点滴量少。

诊断:缺乳(气血虚弱型)。

治法:补益气血通乳。

处方:人参10g,黄芪20g,当归15g,王不留行10g,麦冬15g,桔梗10g,通草6g,猪蹄1只。7剂,日1剂。上药除人参外水煎去药渣,药液与猪蹄熬汤,猪蹄汤分两次服,另煎人参兑服。并嘱患者按需哺乳,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但不要滋腻太过,少食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汤水,多食催乳食品,如鲫鱼、八爪鱼、黄豆、黄花菜、木耳、香菇等;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

2008年5月25日二诊:药后乳汁增多,基本可以不添加奶粉喂养婴儿。上方5剂,继续治疗。

2008年6月20日三诊:患者诉从6月12日起乳汁减少,自服上药5剂,未效。询问产妇因婴儿喂养问题与家人发生口角,次日即出现乳汁减少,不足以喂养婴儿。刻诊:胸胁胀满,情志抑郁,喜太息,食少,眠差,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查体:乳房胀硬,稍痛,无红肿,乳汁稠,量少。

诊断:缺乳(肝郁气滞型)。

治法:舒肝解郁,通络下乳。

处方:柴胡10g,王不留行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穿山甲10g,通草10g,白芷10g,炙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

上方连服5剂,诸症减轻,乳汁增多。继服5剂,诸症消失,乳汁充足。

按:《傅青主女科》云:“乳乃气血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乳汁之化,原属阳明,然阳明属土……必得肝木之气以相通,始能化成乳汁……羞愤成郁,土木相结,又安能化乳而成汁也。”由此可见,乳汁为血所化,又赖气以运行,故产后气血的盈亏直接影响乳汁的分泌。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同为化生乳汁的源泉,缺一不可,故气血亏虚是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根本原因。气血的盈亏是乳汁产生的物质基础,但它依赖于脾胃之健运和肝之疏泄的正常协调,若肝气郁结,化火伤阴,致阴液不足,或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就会导致乳汁不行,甚或全无。所以,缺乳的治疗宜从脾、胃、肝三方面考虑。

该患者初诊时根据主症、舌、脉等辨为气血不足造成的缺乳,猪蹄含丰富的胶原蛋白,乃血肉有情之物,峻补其阴;人参大补元气,益气生血;猪蹄阴寒,既遏制人参之温,又得人参之温,故新产虽多虚,而可不畏其阴、不虑其寒。王不留行性平,味苦,归胃经,活血通经下乳,善于通利血脉,行而不住,走而不守,上能通乳汁,下能通经闭。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既能补气健脾生血以化乳,又能补气行气以通乳。当归性辛、温,味甘,入肝、心、脾经,甘温补血,辛散活血,为补血之要药,既养血以助乳汁化源,又活血使乳汁通畅,一药而擅其功。麦冬性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益胃、清心除烦之功效,《医学启源》中说麦冬“通经枯乳汁不下”,兼有下乳之作用。诸药合用,大补气血而下乳。三诊时的缺乳是由于肝郁气滞造成的,再用补益气血的方法是不奏效的,需舒肝解郁通络才能下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