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李某,女,33岁,2008年7月24日初诊。
主诉:停经58天,阴道流血、下腹隐痛28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8年5月26日,经量、色、质同既往月经。从6月26日起,阴道出现不规则出血,量少淋漓不尽,伴下腹隐痛。7月11日诊断为“异位妊娠”住院治疗。入院时查血β-HCG:546.31mIU/mL。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1.1cm,左附件区见4.6cm×3.8cm×2.5cm混合回声,子宫直肠窝积液3.8cm×4.2cm×3.5cm。住院期间用氨甲蝶呤、米非司酮片、中药杀胚治疗。1周后复查血β-HCG:521.06mIU/mL。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左附件区见6.0cm×6.5cm×4.7cm混合回声区,边界模糊,子宫直肠窝积液3.6cm×3.2cm×2.9cm。患者要求出院,于门诊中医治疗。刻诊:左少腹刺痛拒按,腰痛时作,肛门坠胀感明显,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色暗红,少许血块,眠差,不易入睡,纳尚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脉弦滑。
诊断:异位妊娠(不稳定型)。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处方:赤芍10g,桃仁10g,丹参15g,急性子5g,蜈蚣1条,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0g,甘草6g。10剂,日1剂,水煎服。
2008年8月4日二诊: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基本干净,色暗红,无血块,下腹部隐痛,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脉沉弱。复查血β-HCG:0mIU/mL。
诊断:异位妊娠(气虚血瘀型)。
治法:益气化瘀,止血调经。
处方:党参30g,生黄芪20g,五灵脂12g,蒲黄12g,杜仲15g,桑寄生15g,益母草15g,白术10g,怀山药10g,血竭3g,乌贼骨30g,三七粉2g(冲服),砂仁5g。5剂,日1剂,水煎服。
2008年8月9日三诊:服上药5剂后血止,上方去益母草、血竭、乌贼骨、三七粉,加皂角刺10g,继服10剂,并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方药保留灌肠。药用枳壳10g,丹参20g,莪术20g,三棱20g,皂角刺20g,王不留行15g,薏苡仁10g。10剂,日1剂,保留灌肠。
2008年8月20日四诊:时有下腹胀感,余无不适,无阴道流血,舌脉同前。复查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左附件区见3.1cm×3.5cm×2.9cm混合回声区,子宫直肠窝积液3.0cm×1.6cm×1.1cm。继续守三诊中药内服及直肠点滴方,10剂,日1剂。
2008年9月4日五诊:月经于昨日来潮,经量中,色暗红,经前少腹、乳房胀痛,腰酸痛不适。
治法:疏肝理气,消癥散结。
处方:香附10g,川楝子10g,益母草15g,川芎10g,延胡索10g,当归10g,蒲黄10g,五灵脂10g,杜仲10g,川续断15g。5剂,日1剂,水煎服。
月经5天干净,月经干净后配合三诊中药保留灌肠10天。
2008年10月7日六诊:月经于10月2日来潮,量、色、质无异常,经前及行经时无不适,现月经已干净。复查B超提示:子宫、附件区未见异常。守三诊中药保留灌肠,10剂。
1年后随访时患者已正常妊娠近两个月。
按:本例属正虚邪实,初诊时血HCG尚未正常,故先以宫外孕Ⅱ号方活血化瘀杀胚,方中急性子、蜈蚣为有毒之物,以毒攻毒;佐以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扶正补虚、化瘀止血。二诊时血HCG已正常,方中用党参、黄芪益气摄血、止血扶正为要;五灵脂、蒲黄、益母草、血竭、乌贼骨、三七粉化瘀止血;杜仲、桑寄生固肾止血。全方以扶正塞流、活血消癥为法。血止后,正气来复,以枳壳、丹参温经活血,皂角刺、王不留行化瘀消癥,三棱、莪术软坚散结,并保留灌肠连用3个周期,使药物在局部充分作用。后期有气滞表现,故以疏肝理气、消癥散结为法。本病例处方用药内外合治,方随证变,药证相符,扶正祛邪兼顾,配合得当,故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