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倪某,女,28岁,未婚,2005年5月28日就诊。
主诉:周期性腹痛8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8年前开始每于月经来潮前一天即出现下腹部疼痛,以月经第一天为甚,痛引腰骶,呈胀痛,伴肛门坠胀感,痛剧时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常需服止痛药,次日疼痛缓解,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痛略减,得温痛亦减。曾多次院内外就诊,B超检查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右附件区见一混合性包块约6cm×5cm×5cm,内见密集光点,考虑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性大。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并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惧怕手术,经人介绍前来就诊。患者末次月经2005年5月5日,正值经前期,无不适感,平素怕冷,纳差,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型)。
治法:温阳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内异痛经灵。
五灵脂10g,蒲黄6g,广西血竭3g(研粉冲服),九香虫10g,白芍20g,桂枝5g,橘核10g,甘草10g,乌药10g。因正值经前,故加当归、川芎、牛膝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5剂后,月经来潮,疼痛较前减轻,月经量增多,色仍暗红,有块,行经6天干净。经净后给予基本方连续服用,至经前1周改服上药,连续3个月。第3个月月经干净后复诊,诉痛经基本消失,复查B超提示右附件包块大小为4cm×4cm×3cm。此后继续重复上述治疗3个月后,再行B超检查提示未见盆腔有明显包块。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方中广西血竭味甘、咸,性平,归心、肝经,能散瘀止痛,为君药;九香虫性温,味咸,能行气止痛、温肾壮阳;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为臣药;桂枝鼓舞阳气、温经通脉,橘核行气散结止痛,乌药理气止痛,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上药共为佐药;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并能抗血栓形成,促进瘀血分解和吸收,软化粘连,缩小包块,抑制炎症和组织异常增生,镇痛,调节免疫调节功能。温肾药有类似内分泌激素作用,能调节性腺和肾上腺功能,并有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的作用。临床观察证实,内异痛经灵确实能够起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促进包块吸收、提高受孕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