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病例1:张某,女,19岁,未婚,2003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周期性腹痛5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14岁月经初潮,自初潮起每于行经时出现下腹疼痛,经量减少,以月经第1、2天为甚,呈阵发性胀痛,肛门有坠胀感,且伴腰酸,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头晕。此后疼痛渐解,月月如此,周期而作。平素月经规律,行经7天干净,量少,色暗黑,有块。刻诊:患者正值月经周期第1天,下腹疼痛较甚,小腹有冷感,不喜按压,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黑,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恶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肛查:外阴发育正常,子宫后位,常大,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包块,无压痛。B超提示:子宫正常大小,双附件未见异常。

诊断:痛经(寒凝血瘀型)。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处方:吴茱萸汤加减。

党参15g,生姜15g,红枣15g,吴茱萸5g,当归10g,川芎10g,小茴香5g,桃仁10g,红花5g,延胡索10g,炙甘草5g,鹿角胶10g(烊化)。日1剂,水煎服。

2003年10月18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当天晚上疼痛逐渐缓解,次日腹痛全消,月经量增多,色暗红,有血块,肢冷恶寒等症亦明显减轻。嘱以后每次月经前7天服上方5~7剂,连续6个月。

1年后再见其人,谓痛经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自初潮起即出现痛经,当属原发性痛经,病机乃因素体肾阳不足,虚寒内生,阳不能温煦胞宫,以至于寒凝血瘀,阻滞冲任,不通则痛。治法理当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中吴茱萸、小茴香、生姜温经散寒;鹿角胶温补肾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党参、红枣、炙甘草健脾和中;延胡索理气止痛。本方能温能散,能补能化,又有止痛之功效,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有很好的疗效。

病例2:黄某,女,35岁,已婚,2004年8月9日初诊。

主诉:周期性腰腹疼痛两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两年来每于月经将干净时即出现小腹坠胀疼痛,伴腰酸,肛门坠胀感,痛时坐卧难安,无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等,持续1~2小时后自然缓解,曾在院外用中药治疗,效不佳。平时月经量少,质稀,经色暗淡,月经周期尚正常,行经5~6天干净,末次月经2004年7月18日。刻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有时足跟痛,舌苔薄白,脉细弱。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白带量少,质稀,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常大,无压痛,双附件无压痛,未及包块。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宫内回声均匀,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痛经(肝肾亏虚型)。

治法:补肾养肝,调经止痛。

处方:调肝汤加减。

熟地黄15g,山茱萸10g,白芍10g,艾叶9g,阿胶10g(烊化),益母草15g,延胡索10g,当归10g,巴戟天10g,山药15g,甘草5g,菟丝子10g。7剂,日1剂,水煎服。

2004年8月23日二诊:患者诉于2004年8月15日月经来潮,经量较前稍增,色较鲜,经净时及经后未见腰腹疼痛及肛门坠胀感。予上方继续调治半个月,经后腰腹疼痛等症消失,月经色质正常。

按:本例患者痛在经将净时,显然是虚性痛经,除腹痛外还伴腰酸、肛门坠胀感,平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及足跟痛,辨证为肝肾亏虚型痛经无疑,补肾养肝、调经止痛也是正治之法。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养肝,白芍、阿胶、当归滋阴养血以柔肝,山药健脾和中以益生化之源,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艾叶温暖胞宫以止痛,益母草化瘀止痛,延胡索疏肝理气以止痛。全方以补肝肾为主,补中有通有化,故疼痛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