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病例1:李某,女,25岁,已婚,2005的7月28日初诊。
主诉:小腹疼痛两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既往体健,于5月10日经血未净时不节房事,次日即感小腹疼痛不适,但未引起注意。3天后患者腹痛加剧、发热,在院外就诊,外院给予“抗生素”治疗。用药两天后患者症状大减,遂自行停药。近来腹痛逐渐加剧,有灼热感,低热不退,腰骶胀痛,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其气臭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常大,压痛明显,双附件区增厚,压痛。B超提示:子宫正常大小,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处方:四妙散合失笑散、金铃子散加减。
黄柏10g,薏苡仁20g,苍术10g,牛膝10g,五灵脂10g,蒲黄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白花蛇舌草10g,金银花10g。7剂,日1剂,水煎服。
2005年8月4日二诊:患者腹痛大减,热已退,带下量亦减少,无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略数。守上方去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再进7剂,诸症悉除,病愈。
按:患者于经行未净时行房事,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相搏结,瘀阻冲任,血行不畅,故小腹疼痛。气行则血行,因此治法上除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外,还应疏肝理气以助血行并加强止痛之功。方中黄柏、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清热利湿;薏苡仁、苍术健脾燥湿;牛膝引药下行;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诸药合用,使湿热得清、瘀血得除、气机得畅,故腹痛诸症均除。
病例2:高某,女,30岁,已婚,2004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下腹疼痛反复发作3年。
现病史:患者3年前人工流产术后即感下腹疼痛,未伴发热恶寒等症。当地医院诊为“盆腔炎”,给予抗生素治疗后腹痛消失。但此后疼痛经常反复发作,尤其在月经及劳累后尤甚。开始每次发作后,患者用抗生素及妇炎清等药物治疗,疼痛均能缓解,但近一年来疼痛发作较前频繁,用前法治疗无效,遂来我院寻求中药治疗。刻诊:两侧少腹隐痛,痛引腰骶,日轻夜重,劳则更甚,伴白带量多,色白,质稀,无臭,面色萎黄无华,精神欠佳,体倦乏力,纳差,二便尚正常,舌质淡,边有瘀点,苔白,脉细涩。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稍多,色白,无臭,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常大,无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未及包块。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盆腔积液4.5cm×1.2cm。
诊断: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型)。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处方:理冲汤加减。
生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山药20g,三棱10g,莪术10g,鸡内金10g,延胡索10g,两面针12g,丹参15g。7剂,日1剂,水煎服。
2004年10月23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后腹痛明显减轻,体倦乏力等症亦有好转。舌质淡,舌边仍有瘀点,脉细弱。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区仍有轻度压痛。继续服上方7剂。
2004年11月1日三诊:腹痛已消失,体倦纳差等症明显改善,舌质淡,苔白,脉细。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已无压痛。以理冲汤加减收功。
按:本例患者因人工流产后,在胞脉空虚、正气不足时感受病邪,邪与血结,蕴结于胞脉、胞络,不通则痛。因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必虚,气虚血行迟滞,又加重血瘀,故致使本病缠绵难愈。选用理冲汤治疗乃是正治,方中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扶正培元;三棱、莪术破血散结;鸡内金健胃消瘀结;丹参活血化瘀;延胡索、两面针理气止痛。全方有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消散瘀结、行气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