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病例1:刘某,女,35岁,2008年5月16日初诊。
主诉:停经40天,阴道少量出血伴腰酸胀两天。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32天,末次月经2008年4月6日,自查尿妊娠试验为阳性。从2008年5月15日开始无诱因出现阴道少量流血,色红,腰部酸胀不适,久坐及行走较远路程后明显,手足烦热,口干喜饮,无明显恶心、欲吐、厌食,舌质暗略红,苔黄腻,脉缓滑。曾自然流产3次,5年前首次妊娠行人工流产手术,之后每年1孕,每孕至2~3个月便自然流产,末次妊娠时间为2007年2月。患者血型O型,配偶血型B型,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1∶32,考虑母儿血型不合。B超提示:宫内早孕,孕囊0.8cm×1cm,未见胎芽及胎心搏动。
诊断:滑胎(肾虚兼湿热内蕴型)。
治法:补肾固胎,清热除湿。
处方:太子参20g,菟丝子20g,川续断15g,桑寄生15g,茵陈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阿胶12g(烊化),黄芩12g,墨旱莲12g,女贞子12g,砂仁6g。7剂,日1剂,水煎服。嘱放松心情,卧床休息,禁房事,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2008年5月24日二诊:服上方血止,仍觉腰酸,腹痛时作,烦热减,近日恶心欲吐,纳差,大便稍溏,舌质红,苔薄腻,脉沉滑。守上方去蒲公英,加怀山药10g、白术10g。7剂。
2008年6月2日三诊:现停经54天,服上方后,恶心、纳差减轻,无阴道流血,腰酸时作,劳累后明显,小腹胀满,心烦,口苦干而喜饮,纳尚可,手足心热,舌质红,脉弦滑。复查B超提示:宫内早孕,孕囊2.1cm×1.8cm,见胎芽,胎心搏动良好。治拟补肾固冲,清热凉血。药用太子参30g,茵陈30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桑寄生15g,竹茹12g,黄芩12g,栀子15g,白术10g,川续断10g,陈皮6g,炙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服。
2008年6月10日四诊:服上方诸症均减,唯时有腰酸,下腹坠胀不适,纳眠可,二便调,口干欲饮,舌质略红,苔白,尺脉沉弱。治拟补肾健脾,佐以清热。守上方去竹茹、黄芩,加龙胆草10g、怀山药10g。10剂,日1剂,水煎服。
2008年6月25日五诊:药后无不适,复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1∶32。继续服上药,隔日1剂,共服10剂以巩固治效。并嘱患者注意休息,定期随访。
患者于2009年1月顺产一女婴,母婴平安。
按:母儿血型不合是由于孕妇与胎儿之间因血型不合而发生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若胎儿由父亲遗传而获得的血型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体,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致使红细胞凝集破坏,发生溶血。由于溶血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新生儿早发性黄疸、流产或死胎。目前,西医学对于本病的产前预防性治疗尚无满意的药物。
临床ABO血型不合造成的流产患者多属血热,应以清热解毒、补肾养血安胎为治法,选方以黄芩、茵陈、金银花、蒲公英为主药清热利湿燥湿,并在血热的基础上辨证加减应用。大量药理临床研究证明,黄芩、茵陈均有较强的抑制抗体产生的作用,可中和抗体、减低效价。
陈慧侬教授结合本例患者的症状,认为该患者本为肾虚,标为湿热兼血热,先以太子参、川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阿胶固肾止血安胎为主,佐以茵陈、黄芩、蒲公英清热除湿。血止后,着重补肾固胎、清热凉血。热证除后,唯腰痛不除,说明肾虚不减,故加强补肾健脾之功。本例始终注重体质因素,使肾气充足而胎有所系,精血旺盛而胎得载养,药证相合,终获良效。
病例2:陈某,女,33岁,2007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自然流产后1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4年前曾做人工流产手术、药物流产手术各1次,后连续3次怀孕,每至妊娠2个月左右则无故自然殒堕。末次流产发生在2007年6月17日,当时已孕51天,阴道流血伴腹痛3天后孕囊自然流出,未需清宫,月经于2007年7月25日复潮,5天干净,今有生育要求特来就诊。刻诊:体质瘦弱,时有腰膝酸软,心悸气短,眠差,无其他不适。经前、经时少腹胀痛已有4年余,因疼痛尚未对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影响,故未就诊。经量稍少,色暗,时夹有小血块,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①痛经(气滞血瘀型);②滑胎(血瘀型)。
治法:
处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小茴香3g,川芎10g,赤芍10g,干姜3g,延胡索10g,五灵脂6g,香附6g,鸡血藤30g,益母草12g。10剂,水煎服,于经前1周开始服用。并要求患者暂时避孕,夫妻双方做染色体、抗体等检查,并于下次月经来潮前3~5天复诊。
2007年9月20日二诊:上次月经于8月23日来潮,少腹胀痛大减,经量稍增,经色暗红,血块少。此次月经于二诊当天来潮,量少,色红,少腹无疼痛感,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患者因经济较困难未做任何检查。守原方去鸡血藤,加党参30g、黄芪20g。5剂,水煎服,日1剂。服用5天后易用以下处方:菟丝子15g,川续断15g,巴戟天10g,杜仲10g,当归10g,熟地黄15g,鹿角霜10g,阿胶12g(烊化),党参20g,白术10g,炙甘草5g,砂仁5g。10剂,隔日1剂,并嘱患者下月按二诊处方继续服用1个周期。
2008年2月17日三诊:患者诉于2007年10月解除避孕,末次月经2008年1月15日,现停经33天,自查尿妊娠试验(+),除偶有腰酸胀外,无任何不适感,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滑。
诊断:早孕。
治法: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处方:寿胎丸加减。
川续断15g,桑寄生10g,菟丝子15g,阿胶12g(烊化),党参20g,白术10g,砂仁6g,杜仲10g,熟地黄10g,白芍10g,枸杞子15g,炙甘草6g。
上方每日1剂加减服用至停经70天,然后隔日1剂服用至妊娠3个月。其间药物依主证、舌脉变化随时调整,嘱患者慎起居,注意饮食。整个妊娠过程顺利,患者于2008年9月(早产,35周)顺产下一女婴,母婴健康。
按:滑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陈慧侬教授认为滑胎的治疗要抓住清、调、培、长四大原则。清,是孕前清瘀、热、痰、湿等;调,是在未受孕之前进行调理,使阴阳气血调和;培,是补肾健脾,培补气血,填精增髓以保胎;长,是在上述条件完备前提下,使胎儿得以健康顺利地生长发育。该患者一诊时从主证、舌脉上辨证为气滞血瘀,《血证论》曰:“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治宜先化其胞宫滞血,予少腹逐瘀汤化其宿瘀,然后给予补肾益脾、养血调经之剂。补肾固冲任之品常用续断、桑寄生、炒杜仲、菟丝子、巴戟天等,使肾气充盈,冲任强固,胎有所系。补气药多选黄芪、白术、党参或太子参等,振奋中州,以滋化源,使中气足、带脉固,则胎有所载。养血之品多选熟地黄、白芍、枸杞子、阿胶等。中州振奋,化源健旺,气血旺盛,肾气充足,冲任强固,则胎元结实,不轻易滑落。其中,白术在保胎安胎诸方中常用,取其健脾益气、固摄带脉之力。
肾是生殖发育的物质基础,为先天之本。胞脉系于肾,如果肾脉之气充足,则胎元能够固摄;如果肾气不足,则胎元不能固摄,容易导致坠胎或小产。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是化生气血之根本,人体就是依靠气血来濡养生存的。《灵枢经·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段古文记录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叙述了先天肾精与后天水谷之精在生理上的作用。从中不难看出,肾精是生命起源的基本物质,而水谷精微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有不良孕产史的患者,妊娠之后的补肾健脾安胎非常重要,寿胎丸是安胎首选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