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姜某,女,29岁,2006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停经52天,阴道流血、腰腹胀痛4天。
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6年9月5日,停经后无明显纳差、欲吐等症状。停经48天时,无诱因出现阴道出血,量少,色紫暗如咖啡色,小腹胀痛,腰酸痛。既往无特殊可参病史,孕3产0流产3。刻诊:阴道出血4天,血色紫暗如咖啡色,小腹胀痛,腰酸痛,无明显恶心欲吐,精神紧张,面色无华,舌淡暗,边有瘀点,脉沉细滑。尿HCG(+)。B超提示:宫内可见孕囊,大小1.8cm×1cm×1.2cm,可见原始心管搏动,孕囊周边积液约0.8cm×1cm×1cm。
诊断:胎动不安(肾虚血瘀型)。
治法:补肾安胎,佐以祛瘀。
处方:寿胎丸加减。
桑寄生15g,菟丝子20g,鹿角胶10g(烊化),女贞子10g,白芍12g,丹参10g,砂仁6g,川芎6g,墨旱莲10g,白术10g,党参15g,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
2006年11月4日二诊:服以上药物3天后,阴道出血停止,腰腹痛减轻,但仍觉小腹坠胀,腰酸不适,恶心呕吐较明显,舌脉同前。守上方去墨旱莲,加旋覆花6g(包煎)。5剂,日1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9日三诊:无阴道出血,无腰酸,偶感下腹不适,倦怠乏力,纳差,每天呕吐4~5次,为胃内容物,口干,舌质红,边有瘀点,苔微黄,脉细滑数。
治法:清热安胎,降逆止呕。
处方:保阴煎加减。
生地黄15g,黄芩10g,白芍12g,熟地黄10g,姜半夏10g,川芎6g,怀山药15g,竹茹5g,黄柏10g,川续断15g,菟丝子20g,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15日四诊:时有恶心欲吐,余无不适,舌淡暗,边有瘀点,脉沉细滑。复查B超提示:宫内妊娠,见胎心搏动,孕囊周边积液约0.2cm×0.3cm×0.2cm。继服一诊方10剂,日1剂,水煎服。
停经3个月时建立产前检查档案,B超提示宫内中期妊娠,可见心管搏动148次/分,胚胎周边未见液性暗区。随访至2007年5月28日,患者顺产一男婴,母子健康。
按:中医认为胎漏、胎动不安的病机有肾虚、气血虚弱、血热、外伤等,临床以肾虚证和血热证居多。本病例属于肾虚夹瘀,由于患者素体禀赋不足,肾气虚弱,加之多次人工流产更伤肾气而致本病。《女科经纶》云:“女子肾脏系于胎……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肾主藏精气,寓元阴元阳,肾虚冲任失固,阴血下漏,血不养胎,出血成瘀或血运无力而致瘀,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漏下不止。安胎先补肾,肾气足则胎儿安;安胎必和血,血和瘀去胎自安。只有肾气充盛,血脉流通,胎有所系,胎有所养,才能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寿胎丸出自清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菟丝子、桑寄生、鹿角胶补肾固冲系胎为君药;丹参、川芎、墨旱莲和血活血止血为臣药;佐以砂仁以行气安胎,党参、白术健脾补气,白芍既补血养血,使胎有所养,又和甘草起缓急止痛作用;甘草可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补肾固冲、活血安胎之功效。后患者出现恶阻并一度出现血热证,经周密的辨证和治疗,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