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谱
1940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市(现佛山市南海区)。
1963年7月,于广西中医学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
1963~1965年,间断跟随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1967~1969年,3次下乡到广西平乐县、邕宁县、武鸣县进行流脑防治、妇女病普查及子宫脱垂的治疗,并调查4000余育龄妇女“季经”“滑胎”的发病率。
1970年3月~9月,在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西医妇产科。
1971年初,参加由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唐以谦教授主编的中医妇科教材,编写其中部分章节,如带下病、产后病及部分月经病。该教材为广西中医学院第一本自己编写、自己使用的教材,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地方特色。
1971~1978年,参加71~76级工农兵大学生专业教学,其中一半以上时间到各基层医院开门办学。
1979年2月,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医妇科师资提高班学习,结识全国中医妇科界精英,聆听全国中医妇科名人的知识讲座。
1979年8月~1980后2月,脱产参加英语提高班学习半年,主要学习钱歌川的《翻译技巧》。
1979年下半年,撰写《人流术后合并症中医辨证治疗》一文刊登于《浙江中医杂志》,并收录于浙江省乡村医生的教材。该文是陈慧侬教授刊于中心报刊的第一篇文章,由于文章有特色和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好,被评为当年浙江省中医优秀论文。
1980~1986年,参加“葡萄胎病因探讨”课题的流行病学、社会调查和实验室细胞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3次参加社会调查,调查18000余生育年龄妇女,发现有家族癌症史的女性葡萄胎发生率较高。经第二阶段细胞遗传学研究,对患者及其丈夫体细胞G显带染色体初步观察,发现一种与对照组不同的异常细胞低比例嵌合现象,据此提出本病有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之分的可能性及“亚临床嵌合体”新概念。此观察研究为葡萄胎的发病因素与染色体畸形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1984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妇(儿)科专业委员会组建成立,任副主任委员、广西中医学会理事。
1985~1996年,发表30余篇论文,介绍从医经验和对各种妇科病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对中医妇科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986年~1991年,独立撰写了《南方医话》中《产后发热天然“白虎”显奇功》等4篇文章。
1987年,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妇(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南片组长。
1988年9月,出席第四届世界妊娠滋养叶细胞肿瘤学会议,并在大会发言。此发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9年作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给予公报。
1989年,赴新加坡讲学。
1989年~1991年,参编《实用中医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乡村医生医学考试指南》、《乡村医生中西医考试题解》。
1989年~1992年,参编《中医妇科历代医籍汇编》。
1990年10月,撰写论文《蛇对提高肌体免疫力恶葡治疗的探讨》,得到第五届世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学术会议的邀请,并做大会发言。
1991年,成功主持第二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南片中医妇科学术交流会。
1992年10月,撰写《滋养叶疾病的一种中药有效辅助疗法》,力图用中药来改变葡萄胎中的嵌合现象,得到第六届世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学术会议的邀请,并做大会发言。
1992年,于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女性奇病自疗妙方三百首》。
1997年,被聘为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至今,任广西中医妇科学会顾问委员。
2002年,获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劳动人事部授予的“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称号。
2003年,正式收下韦丽君和罗纳新两人为学术继承人,继续为中医事业传递薪火。
2005年,于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女性康体自疗妙方》。
2009年,参与编写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名医介绍与学术观点》中班秀文教授部分。
2010年6月,与弟子韦丽君、罗纳新等5人共同编著《妇科盆腔疼痛症的中医诊治》。
2010年8月至今,虽然已办理退休手续,但依然精力充沛,每周一到周六上午都坚持出诊,节假日从不停诊,寒暑不辍,风雨无阻。
2011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厅和卫生厅授予的“桂派中医大师”荣誉称号。
2016年,荣获广西中医药大学“40年教学楷模”荣誉称号。
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2018年3月,与弟子李卫红共同主编《全国名老中医陈慧侬教授妇科医案集》。
2018年,荣获国家卫生部授予的“第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称号。
2019年3月,与弟子李卫红共同主编《全国名老中医陈慧侬教授治疗不孕症经验集》。
2019年,任岭南中医妇科派学术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