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病例1:黄某,女,29岁,已婚,2003年5月8日初诊。
主诉:产后25天,发热恶寒伴头痛身痛两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两天前不慎感受风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自测体温37.8℃。自服小柴胡冲剂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次日发热恶寒加重,头痛身痛更甚。来院后测量体温39℃,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数。查体:身热无汗,咽略红,扁桃体不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恶露已净。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如孕6周大小,质软,无压痛,双附件无压痛,未及包块。
诊断:产后发热(外感风寒型)。
治法:解表散寒,养血止咳。
处方:荆防四物汤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紫苏叶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0g,小葱白3枚。
服3剂药后热度退,感冒愈。
按:产后发热是产后急症之一,大多由于产妇在产褥期间饮食不节,起居不慎,寒温失调,产时产道损伤,感受风寒暑热邪毒;或产后阴血骤虚,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临床证候一般为虚多实少或虚实兼夹,虚证以血虚、气虚、阴虚为主,治宜补血清热、甘温除热;邪毒瘀血而致者,则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兼活血化瘀之法;虚实夹杂者病情较为复杂,辨证时要注意正邪的强弱,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此病例产后亡血伤津,复感风寒,虽寒束肌表,但正虚为先,属虚实夹杂之证,故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过热发汗之品,荆防四物汤既能养血,又能疏解表邪,切中病机,故服药后病情向愈。
病例2:王某,女,30岁,已婚,2005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产后发热汗出10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10天前自然分娩一男婴,因产时失血过多,产后次日即出现身微热,自汗出,伴小腹疼痛绵绵,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刻诊:身有微热,体温37.5℃,自汗出,伴小腹隐痛,喜按,头晕耳鸣,目眩,心悸少寐,手足麻木,大便干燥,面色萎黄无华,腹软,舌淡,苔薄,脉弱细微数。
诊断:产后发热(气血两虚型)。
治法:补中益气,和营退热。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6g,柴胡10g,甘草5g,白薇10g,地骨皮10g。3剂,日1剂,水煎服。
2005年3月23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热退身凉,腹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减轻,但仍自汗,大便干结难解。守上方去白薇、地骨皮,加防风10g、鸡血藤20g、熟地黄10g。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后,诸症皆除。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本病例产时失血过多,失血则伤津,阴血骤虚,阴不敛阳,虚阳外浮,故低热缠绵,自汗出。气随血耗,中气不足,故当以甘温药物治之,温养脾胃,补中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加地骨皮、白薇性寒清热。全方共奏补血益气、和营退热之效,故药后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