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病例1:李某,女,15岁,2006年6月17日初诊。主诉:月经紊乱两年,阴道流血20余天。

现病史:患者13岁月经初潮,自初潮以来,月经20~60天一潮,经期3~30天不等,经量时多如崩,时点滴而下,量多时色鲜红,量少时色暗,均夹血块,偶有下腹隐痛不适。曾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上学及生活。此次月经2006年5月25日来潮,初始量少,色暗红,第5天开始量增多,色鲜红,夹较多血块。量多4天后,阴道流血量逐渐减少,但淋漓不断至今未净,色暗红,质稠,时夹小血块。自觉头晕,乏力,心烦,夜寐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时感腰酸,脚跟痛,偶有小腹胀痛,纳差,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未婚,否认性生活史。

诊断:崩漏(肾虚兼血瘀型)。

治法:补肾化瘀止血。

处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墨旱莲10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5g,菟丝子15g,鹿角胶15g,女贞子10g,五灵脂10g,蒲黄10g,益母草10g,岗稔根10g。两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6月19日二诊:出血未停止,量少,色红,无血块,无腹痛,舌脉同前。上方去蒲黄,加蒲黄炭15g。两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6月21日三诊:出血停止,仍有头晕乏力,夜眠不实,舌质淡红,苔白少,脉细。上方去五灵脂、蒲黄炭、益母草、岗稔根、墨旱莲,加黄芪20g、白术10g、砂仁6g、党参15g、桑寄生15g。10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10日四诊:月经来潮第2天,出血量少,色暗红,少许血块,偶有腰酸乏力,下腹隐痛,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予四物汤加减,药用当归10g、白芍15g、山药15g、川芎10g、菟丝子20g、熟地黄10g、益母草10g、川续断20g、女贞子10g。5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16日五诊:上药已服,月经基本干净,无不适。继续予左归丸加减补肾健脾调经。药用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5g,菟丝子15g,鹿角胶15g,女贞子10g,黄芪20g,白术10g,砂仁6g,党参15g,桑寄生15g,香附9g。10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8月5日六诊:月经今日来潮,量中,予四诊方加减。

患者循上法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随访至今未见不规则出血症状。

按: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是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女子以血为本,血证中尤以血崩最为凶险,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有“妇女崩漏,最为大病”之说,历来医家遇之棘手。崩漏是由于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即西医妇科学中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陈慧侬教授在治疗崩漏方面思路独特,立足中西医理论,将年龄分期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在治疗青春期、更年期崩漏方面经验颇丰。陈慧侬教授认为,青春期崩漏患者的病机关键在于少女肾气未盛,天癸未充,故采用的治疗方法以补肾为先,提出“崩漏出血期固冲止血以塞其流,非出血期滋阴补肾、调理冲任以澄其源”的治疗大法。该患者年龄15岁,由于肾气未盛、天癸未充导致崩漏。因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在治疗上陈慧侬教授以左归丸、二至丸滋补肾阴为主,兼活血化瘀,最终临床收效显著。陈慧侬教授对药物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惟妙惟肖,深识其真谛。

病例2:罗某,女,47岁,已婚,2006年10月30日就诊。

主诉:月经紊乱1年余,阴道流血42天,量多3天。

现病史:患者14岁初潮,月经规则,32天一行,6天干净,无痛经。2005年2月开始出现月经紊乱,月经周期10天~3个月,经期2~30天,经量时多时少。患者去年曾因流血时间长,导致中度贫血在当地医院住院,予输血、诊断性刮宫、妇康片内服止血调周等诊疗措施,月经正常4个月,而后又出现上症。此次阴道流血始于2006年9月18日,月经来潮前已停经近两个月,初始量少,后量少和量中交替出现,持续不净,曾自服葆宫止血颗粒、益母草颗粒、经带宁等药物,未效。3天前阴道流血量增多,动则如注,色淡红,夹血块,伴头晕,于今日来诊。症见:阴道流血量多,色淡红,较多血块,下腹隐痛,腰膝酸软,神疲肢倦,头晕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面色淡黄,不思饮食,夜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血常规:血红蛋白81g/L。B超提示:子宫后位,大小5.8cm×4.4cm×4.1cm,肌层回声均匀,内膜线清晰,厚0.8cm,双附件未见异常。

诊断:崩漏(脾肾两虚夹瘀型)。

治法:健脾补肾,活血止血。

处方:安冲汤加减。

白术10g,黄芪2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白芍10g,海螵蛸10g,川续断15g,杜仲10g,菟丝子10g,鹿角胶15g,益母草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三七末2g(冲),高丽参20g(另煎)。两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11月1日二诊:服两剂药后,阴道流血量明显减少,上方去三七、生蒲黄,加蒲黄炭10g。3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11月4日三诊:阴道流血已净,仍腰酸,神疲乏力,四肢不温,不思饮食,畏寒,眠可,小便正常,大便稍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予归脾汤加减。药用党参20g,白术10g,炙甘草6g,茯苓10g,当归10g,黄芪20g,远志10g,红枣10g,龙眼肉10g,川续断10g,桑寄生15g,鹿角霜10g,酸枣仁10g。10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11月14日四诊:药后诸症大减,继续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11月20日五诊:月经于昨日来潮,量中,色淡红,少许血块,无腹痛。予四物汤加减。药用当归10g,白芍15g,山药15g,川芎10g,菟丝子20g,熟地黄10g,益母草10g,川续断20g,党参20g,白术10g,炙甘草6g,砂仁6g。5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服上药后,月经干净,再按以上方案调理,月经周期逐渐延长,量逐渐减少,1年多后月经停闭。

按:《河间六书》提出,崩漏的治疗要青年重在治肾、中年重在治肝、老年重在治脾。围绝经期崩漏是由于患者年近“七七”,天癸竭,先天肾气已衰,封藏失守,冲任不固而引起。脾为后天之本,脾气旺盛,生化有源,则先天得后天之养,肾气可固,故健脾养血、益气固本乃根本治法。陈慧侬教授对于围绝经期崩漏患者喜用安冲汤,该方出自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组成为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白芍、海螵蛸、茜草、川续断。书中云:“治妇女经水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本方对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断的脾肾两虚者,用之有确切的疗效。方中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具有补气升提之功效;白术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味苦、微甘、微辛,善补气健脾以统血。二药相合,共奏补气升提、统血之功效。龙骨味淡,微辛,性平,质最黏涩,具有翕收之力,有收敛元气、镇惊安神、固涩滑脱之效,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神农本草经》谓之主治“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牡蛎味咸而涩,性微凉,功能收敛固涩。二药相合,收敛固涩且通瘀,以防收敛之药虽能止血于一时,但不能固其本而迅速复发。海螵蛸味咸而涩,性微温,能收敛止血;白芍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二药寓于补气药之中,体现出补气升提同时不忘养血之义。高丽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杜仲、菟丝子、鹿角胶增加补肾阳之功;益母草、生蒲黄、五灵脂、三七末活血止血。全方共奏健脾补肾、补气固涩、化瘀止血之效。

治崩三法在临床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常常结合使用,达到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效果。塞流止血以治其标,澄源求因以治其本,血止后要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阴平阳秘,崩漏再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