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卢某,女,40岁,已婚,2003年7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明显增多两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近两年来月经量明显增多,以第2、3天为甚,有血块,行经时伴小腹隐痛,腰胀,头晕,乏力,一般行经7天干净,每次月经用卫生巾3~4包。末次月经2003年7月1日,今为月经第2天,量多如注,经色淡红,质稀,有大量血块,自觉体倦乏力,头晕眼花,口淡乏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妇科检查:外阴血污,阴道通畅,见大量血块存于阴道内,宫颈肥大,光滑,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包块,无压痛。B超提示:子宫常大,双附件未见异常。

诊断:月经过多(气虚血瘀型)。

治法:益气摄血,佐以化瘀止血。

处方:黄芪30g,生党参20g,当归身10g,阿胶10g(烊化),仙鹤草20g,益母草15g,山茱萸12g,麦冬12g。5剂,日1剂,水煎服。

2003年7月7日二诊:患者诉阴道流血基本干净,仍头晕,体倦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仍沉。仍以健脾益气为法,方选理中丸加减。药用生党参20g,白术15g,南山楂20g,干姜10g,当归10g,鸡血藤20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熟地黄10g,陈皮6g,炙甘草5g。7剂,日1剂,水煎服。

2003年7月14日三诊:头晕、体倦乏力等症已明显减轻,胃纳转佳,大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细。守上方去干姜、熟地黄,加鹿角胶10g(烊化)、淫羊藿10g、仙茅10g。日1剂,水煎服。

2003年8月6日四诊:患者诉月经于7月29日来潮,量中等,无血块,行经时略有头晕乏力症状。守前方前法略做加减,继续调理1个月后,月经完全恢复正常,头晕等症均除。

按:本例患者月经过多伴头晕,体倦乏力,口淡无味,小腹隐痛,经色淡而有块,为气虚夹瘀无疑,益气摄血佐以化瘀止血亦是不易之法。方中黄芪、生党参健脾益气,摄血归经;失血必伤阴,故用当归、阿胶、麦冬滋阴养血,山茱萸滋补肝肾以益血之源;仙鹤草收敛止血,益母草化瘀止血。全方药虽不多,但却切中病机,故收效甚捷。二诊时为经后期,应固其本,并着重于阴血的长养,故选理中汤健脾益气,以益血的化生之源。用当归、鸡血藤、菟丝子、山茱萸、熟地黄以滋肾养血,南山楂健胃消食,陈皮利气醒脾。诸药配伍,相得益彰。三诊时已近经前期,重阴转阳,故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温肾助阳之品。因病机清晰,治疗得法,故取效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