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2025年08月10日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崩漏病因和病机的论述不断深化,《医宗金鉴》总括崩漏为:“淋沥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谓之崩。”“崩”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书中还指出:“妇人年五十,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候”“崩中漏下候”,并指出是本病由于“劳伤气血”或“脏腑损伤”,致“冲任二脉虚损”而“不能制约经血”。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多处合称“崩漏”。金元时期《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明清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深刻,《傅青主女科》曰:“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
崩漏的病机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从脏腑论,肾、脾、肝功能失调是主要病因,因肾失封藏、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崩漏。经本于肾,胞脉系于肾,而经血正是出自胞宫,故肾虚是引起崩漏的根本原因。就气血而论,不外气虚下陷、血失统摄、血热妄行,或瘀血阻滞、血失故道,可概括为“热”“瘀”“虚”,三者或单独成因,或夹杂成因,或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