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病例1:黄某,女,29岁,2003年7月22日初诊。

主诉:带下量多1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1年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淡黄,质稠,如乳酪样,有异味,无阴痒,曾多次院外诊治无效。平素月经正常,现自觉体倦乏力,口淡纳差,面色img白,舌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无明显潮红,分泌物稍多,质稠,片状,宫颈光滑。白带常规检查示:M(-),T(-),WBC(+++),清洁度Ⅲ。

诊断:带下病(脾虚型)。

治法:升阳健脾除湿。

处方:完带汤加减。

柴胡6g,山药12g,白术10g,荆芥15g,苍术10g,黄柏12g,薏苡仁10g,生党参12g,甘草5g,泽泻10g,陈皮5g,白芍10g,车前草10g。5剂,日1剂,水煎服。

2003年7月29日二诊:服上药毕,白带已明显减少,他证亦减。守方加减再进5剂,白带量、色、质恢复正常,诸症皆除。

按:本例的病机主要为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流注下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本病的发生。完带汤正是为脾虚型带下病而设,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甘草健脾益气,白术健脾阳,山药健脾阴,各药协同为君药;苍术、陈皮燥湿健脾,行气和胃;白芍柔肝;轻用柴胡稍佐疏肝解郁,并升阳除湿;荆芥入血分,祛风胜湿;车前草、泽泻利水渗湿。该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寓补于散,补虚而不滞邪,以达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止带之效。

病例2:甘某,女,30岁,2003年6月6日初诊。

主诉:白带增多两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两年前行中孕引产后即出现白带增多,色黄如脓,有臭味,伴外阴瘙痒。曾在院外就诊,查白带常规示:BV(+),RBC(+++),脓球(+),清洁度Ⅳ。经服抗生素及阴道纳药、冲洗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末次月经2003年5月28日,现月经干净3天,白带仍多,味质同前。患者自觉心烦不安,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妇科检查:外阴潮红,阴道通畅、充血,分泌物量多,色黄如脓,有异味,宫颈光滑,子宫前位,无压痛,双附件无压痛,未及包块。

诊断:带下病(湿热下注型)。

治法:清热除湿止带。

处方:止带汤加减。

黄柏15g,猪苓12g,茯苓20g,泽泻12g,栀子5g,牛膝10g,茵陈5g,赤芍10g,牡丹皮10g,车前子10g,土茯苓30g,苦参10g。7剂,日1剂,水煎服。

2003年6月13日二诊:带下量明显减少,其他症状亦有减轻,舌质仍红,黄腻苔略退。嘱继续服上药7剂,水煎服。

2003年6月20日三诊:患者诉白带已正常,无任何不适。以参苓白术散化裁,5剂收功。

按:本例患者中孕引产后,在胞脉空虚、正气不足之时感受湿热邪毒,湿热蕴结于下,损伤任带二脉而致本病。治当以清热除湿止带为法,方选止带汤。方中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土茯苓利水渗湿止带;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黄柏、栀子、茵陈、苦参泻热解毒,燥湿止带;牛膝利水通淋,引诸药下行。诸药合用,使热清湿除而带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