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病例1:陈某,女,32岁,已婚,2004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产后反复阴道流血50余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素体一般,孕期时常昏倒,血压略低,分娩时因产程较长而产钳助产。产后至今已50余天,恶露仍然未尽,量时多时少,色淡红,夹少许血块,无腹痛,神疲乏力,胃纳欠佳,小腹下坠微痛,夜寐易惊醒。产后42天常规检查提示子宫复旧欠佳,按压子宫无明显疼痛,曾服产妇康无效。刻诊: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体倦乏力,小腹略有隐痛,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见少许淡红色积血,无臭,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如妊娠两个月大小,质软,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包块,无压痛。B超提示:子宫增大,宫内见积血暗带。
诊断:产后恶露不绝(气虚型)。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5g,怀山药15g,柴胡6g,升麻6g,陈皮6g,艾叶9g,益母草15g,当归10g,炮姜10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服。
2004年11月13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7剂后恶露即止,但仍头晕,体倦,纳差。原方去艾叶、益母草,炮姜改为干姜10g,加山楂15g,再服7剂调理后,患者精神已振,胃纳渐开,病愈。
按:人身的血液之所以能够正常地运行于经脉之中,而不泛溢于经脉之外,有赖于脾气的统摄作用,故有脾主统血、气主摄血之说。今因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恶露不绝。《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劳者温之。”病由脾虚气弱引起,当以甘温药物温养脾胃、补中益气。此证不仅脾虚,而且中气下陷,故治疗应双管齐下,一面补中益气,一面升阳举陷,使脾气充而中气复位。方中黄芪补肺气,益中气,升清阳;党参、甘草补脾益气;白术燥湿强脾,辅助黄芪共成补中益气之功;升麻升举脾阳;柴胡疏达肝气,协助黄芪共成升阳举陷之效;陈皮理气醒脾,使补气而无气滞之弊;当归养血调肝,使柴胡疏肝而不损及肝血;加艾叶、益母草、炮姜以暖胞并化瘀止血。本方配伍得当,药证符合,故取得良好效果。
病例2:丁某,女,29岁,已婚,2004年7月6日初诊。
主诉:产后阴道流血20余日。
现病史:患者自诉2004年6月15日顺产,产后至今已20余日,因过食辛热大补之品,阴道流血量仍较多,色深红,质稠黏,无腹痛,无发热恶寒,未见肉样物排出,其气臭秽,伴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B超提示:子宫增大,宫内未见异常回声。
诊断:产后恶露不绝(血热型)。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处方:保阴煎加减。
生地黄12g,熟地黄15g,白芍10g,山药15g,续断12g,黄芩10g,黄柏10g,甘草5g,煅牡蛎30g,炒地榆10g。5剂,日1剂,水煎服。
2004年7月11日二诊:服上方后第4天,阴道流血已止,口干咽燥等症亦除,舌质仍红,苔薄,脉细略数。守上方去煅牡蛎、炒地榆,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再服5剂后,舌脉正常而愈。
按:本例患者因产后过食辛热之品,加上产时失血伤阴,阴虚则内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恶露过期不止且量多。根据“热者清之”的原则,选用保阴煎加减治疗。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熟地黄、白芍养血敛阴;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直折热邪;山药、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加炒地榆凉血止血,煅牡蛎收涩止血。全方共用,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固冲止血,故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