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姜某,女,32岁,2007年8月24日就诊。
主诉:顺产后两个月余,全身疼痛45天。
现病史:患者诉于2007年6月15日足月顺产,产后无不适。2007年7月9日无诱因出现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其中手指关节及膝关节疼痛明显,因在“月子”中,未及时治疗。“出月子”后曾前往医院诊治,查血沉、类风湿因子等均无异常,服用中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未缓解。刻诊:全身关节肌肉疼痛,晨起明显,遇寒、遇风疼痛加重,腰部冷痛,自汗畏风,恶露产后50天方止,现哺乳,纳眠可,小便调,大便稍干,舌质淡暗,苔薄白,脉虚细。追问患者,“坐月子”时正值天气炎热,贪凉久居空调房。
诊断:产后身痛(气血虚弱、外感风寒型)。
治法:补气养血,疏风散寒通络。
处方如下。
(1)内服方:玉屏风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20g,白芍15g,桂枝10g,当归15g,鸡血藤15g,秦艽10g,熟地黄15g,白术15g,桑枝10g,党参20g,防风10g,生姜10g。7剂,日1剂,水煎服。
(2)外洗方:寻骨风3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白芷15g,桂枝15g,防风30g,生姜30g。上药加水2000mL,用砂锅煮开后,文火煎20分钟,趁热蒸汽熏蒸全身关节,药液热度合适后擦拭全身。7剂,日1剂。
2007年9月3日二诊:畏风、畏寒、身痛等症状减轻,脚跟及膝关节疼痛缓解不明显,头晕乏力,神疲,面色少华,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上方去防风、桑枝、生姜,加桑寄生15g、川续断15g。7剂,日1剂,水煎服。继用7剂外洗药物。
2007年8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均减,全身肌肉及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继以上方内服,10剂后病愈。
按:产后身痛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产后百脉空虚,外邪入侵而致。“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且“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故产后妇人以气血虚和肾虚为主。气血虚致关节经脉失于濡养,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肾虚腰失所养而见腰背疼痛、胫膝酸软、足跟痛等症状。产后气血俱虚,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关节,不通则痛;或因产后“亡血伤精,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瘀血留滞经络、筋骨之间而致身痛。根据朱丹溪“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的原则,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大法。治疗时以补血气、益肝肾固本为主,兼祛外邪,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可以大补元气以生血行血,温煦百节以祛风散寒。
中药熏蒸是中医治疗学中一种独特的外治法,早在《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的记载,通过高温熏蒸发汗,使风寒湿邪透表而解,而且可借药液轻清氤氲之气通过皮肤、腧穴等直透腠理,进入经脉血络,使药力能够直达病所。外洗方中寻骨风、透骨草、伸筋草祛风通络,舒筋活血;桂枝温经散寒;防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生姜辛温发散解表;白芷具有辛香走窜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温通血脉、祛邪通络、调畅气血之功。
陈慧侬教授强调,在治疗时应注意祛瘀时不宜攻伐太过,“妇人以血为用”,产褥期内气血阴液俱虚,克伐太过恐伤其正。还应注意祛风散寒时勿过温燥,以免劫灼阴液。补气养血时还应勿过滋腻,以防碍胃助邪、闭门留寇。